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9年06月《小康》
  栏目:封面故事
功过驻京办

★文 /《小康》记者郭芳 李秀江 陈勇

  假如继续将大量的资源集中到中央各部门的手中,而忽视科学有效的制度规范;假如各种垂直管理继续存在,不能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在市场监管方面的作用,那么,只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类似于驻京办的机构。
  2009年伊始,河南许昌、漯河两市驻京联络处耗资66万余元购买假茅台酒事件炒得沸沸扬扬,驻京办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加之《驻京办主任》一书的影响,在许多人眼里,驻京办就是一个“跑部钱进、迎来送往、权钱交易”的腐败温床。
  乱象之下,驻京办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驻京办到底该如何定位?是撤销还是转型?历史与现实或许能给我们提供答案或思考。
  “驻京办”前身
  “不能因为驻京办的工作人员出了问题,就推理到驻京办有问题;更不能因为某一个地方的驻京办出了问题,就说所有的驻京办都有问题。”全国各省市区驻京办信息协会会长李安才在接受《小康》采访时一开始就表明了他的立场。
  他认为,驻京办是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撤与不撤,或是如何转型,是与政府改革或职能转变相伴而行的,不能仅就驻京办谈驻京办。
  这是一个历史的产物。从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来看,驻京办均发挥过不同的功能。
  驻京办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封建王朝的同乡会和会馆。早期的会馆虽然种类繁多,但多是为了维系、团结、和睦同乡、同宗、同行业的关系,具有地缘、血缘、业缘因系。由于无论是官民、绅商,在会馆中均可不受任何拘束,相互交往,会馆渐渐成为政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近代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都与会馆有关。当时,京城的会馆、同乡会的功能主要是沟通家乡与京师之间的联系,接待来京出差的地方官员及进京赶考的家乡学子,维护家乡人民在京的合法权益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与各省之间需要形成一种密切的联络机制,商讨建设立项,审批计划调拨物资的事宜,而当时的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地方党政领导又不能天天在北京待命,为了保持与中央的随时联络,需要一个派驻北京的办事机构,负责文件传送,沟通上下。1949年,新中国第一个驻京办——内蒙古驻京办就是带着这种使命设立的。
  同时,当时中国刚刚解放,各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而具有民间团体性质的会馆,有些成为敌特势力潜伏的场所。1950年代后期,很多会馆的财产都遭到了没收或收购充公,取而代之的是各省区市政府驻京办事处和地市县驻京联络处。一份历史资料显示,1958年至1959年之间共有28个驻京办事处相继成立,且全是省一级的驻京机构。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9-06-02


2009年01月(《小康》)


2009年02月(《小康》)


2009年03月(《小康》)


2009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