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3月《小康》
  栏目:时政
珠海:春天来了

★文 /本刊记者 郭芳 刘建华 珠海报道

  特区30年
  珠海人心里有些忐忑。这里曾经错失过最好的机会。
  30年前,当珠海与深圳一起得到中央的制度供给时,它未能像深圳那样将这种制度优势最大化。相反,在制度供给终止之后,这里陷入了漫长的经济低迷。
  立于地缘政治的角度,人们将珠海的落后部分地归结为地理上的宿命。
  19世纪中叶,拥有天然深水良港的香港,其中转贸易和港口航运等功能逐渐兴起,并发展成为内地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的枢纽。香港的崛起使得其作为最大境外直接投资来源地的地位一致保持至今。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的东岸地区凭借与香港最便捷的联系,直接受益于此。西岸则由于毗邻综合经济功能与香港不可同日而语的澳门,同时接受香港辐射扩散较弱,其经济发展与东岸的差距越来越大。
  曾任珠海市委书记的梁广大感慨:运一个集装箱从珠海到香港要3000多元,而从深圳到香港只要1000多元,香港是经济发达的国际都市,但因为交通相对便捷,香港的影响很快辐射到深圳、东莞,珠海发展节奏则慢了半拍。
  “理论上,珠海在广东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但在承接香港产业转移这个主导轴上,它又在末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说,整个广东大概60%的产业资本都从香港进来。即使在西岸的珠海,其外资一半以上来自香港,来自澳门的产业资本几乎是微乎其微。澳门当地的主导产业是博彩、旅游业,对珠海的辐射和带动相当有限。
  珠海人抱怨,他们没能从澳门人身上得到多少好处。
  源于地理上的弱势和环境的优势,珠海一直在探索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在珠海板障山隧道南入口处,巨型花圃前有四个大字“浪漫珠海”——这曾是珠海几代当政者致力打造的珠海形象。他们曾经试图避开工业化的选择,走建设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的道路。
  但在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及珠三角兄弟城市飞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这种探索相当焦灼。而珠海最终也没有成为另一个三亚。
  历届主政者的焦灼体现于产业选择的游移和城市定位的多变上。
  上世纪80年代特区起步不久,经过对发展旅游业和工业之间的短暂犹疑,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视察珠海后,产业发展的重点从旅游业转向工业,掀起了第一次发展浪潮。到1991年,全市工业企业数达到2700多家,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是1979年的72倍。这使得珠海打下了工业发展的基础。
  1991年,中国经济陷入低谷,珠海反思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而调整战略决策,提出了发展“花园式海滨工业商贸城市或高科技城市”的思路,将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了高新技术产业上,严格限制兴办“三来一补”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3-15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