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9年08月《小康》
  栏目:文化
是全民公敌,还是正义侠盗?

★文 / 本刊记者 罗屿

  在《公众之敌》的结尾,约翰尼·德普饰演的迪林杰最终陷入FBI的埋伏,寡不敌众,中枪身亡,结束了他31年的人生。而他最终的伏法不但没让观众拍手叫好,反而让不少人热泪盈眶。因为在很多美国民众心里,迪林杰并非如FBI所说,是社会的“渣滓、毒瘤、无赖”。人们甚至认为,他是“用罪恶摆脱悲苦、获得解放的探险者”。导演迈克尔・曼正是持此观点。他甚至还因此一度考虑,该不该给迪林杰安排一个“不死”结局。
  作为一个素来遵从史实的“考证派”导演,迈克尔・曼并非凭空有此想法。因为,时至今日,仍有人怀疑迪林杰是否真的死于1934年7月22日。以著名犯罪小说家杰伊・罗伯特・纳什为首的不少研究者都相信,当年被FBI击毙的,其实是一个叫做吉米・劳伦斯的狄林杰模仿者。
  据说,当年一些认识迪林杰的人都宣称他们认不出那具尸体。迪林杰的父亲见到尸体时甚至惊呼道:“那不是我儿子!”另外,根据警方文件记载,死者的眼睛是绿色的,而迪林杰的是灰色的。验尸结果显示出死者有风湿性心脏病,但迪林杰在印第安纳州立监狱的医生的证词表明,迪林杰不可能有这种疾病,因为狱中的他是狂热的棒球手。
  最终,迈克尔・曼还是让迪林杰壮烈离世。大概在他心里,迪林杰这位“总用最极端的方式,燃烧热情,戏谑社会的人”,唯有死亡这种最极端的结尾,才是他人生最好的谢幕方式。
  备受宽容的罪人
  无论是迈克尔・曼,还是其他电影导演,都要煞费苦心地将迪林杰这样的罪犯尽量美化,也许是因为迪林杰是大萧条重创下凋敝民心的仅有安慰。更重要的是,西方电影史上,将罪犯“正面化”,以表现人性的复杂,似乎是由来已久的传统。比如,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的《狂人彼埃洛》、《断了气》、阿兰・德隆主演的《独行杀手》等,讲的都是悲情杀手的故事。
  另外,导演迈克尔・曼曾经执导的名片《盗火线》也是一部描写“有血有肉的坏人”的代表作。由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匪徒尼尔・麦考利,混迹江湖多年,犯案累累。可他在生活中,却举止文雅,风度翩翩。对爱情也是极为忠诚,甚至会因此而萌生退意。而他最后一次与正义一方的决战,也是被情义所迫,旨在为一死一伤的手下报仇。
  好莱坞电影史上,还有一部《邦尼与克莱德》,也是将罪犯“正面化”、“浪漫化”到了极致。影片人物原型是美国的一对亡命鸳鸯,和迪林杰一样同处上世纪30年代。他们抢劫银行,但从不滥杀无辜。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9-08-17


2009年01月(《小康》)


2009年02月(《小康》)


2009年03月(《小康》)


2009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