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6年03月《小康》
  栏目:社会惊视
“知识青年”再“下乡”

★文 /张亚

  大有可为

  北京以如此优惠政策吸引应届毕业生时,教育部倡导的“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已经在全国各省实施。

  2月16日,《小康》记者走访了北京西郊门头沟区龙泉镇西辛房村。该村是龙泉镇13个村之一,毗邻门头沟中心区,因为城镇户口对升学有利,大部分农民已经转为城镇居民,目前只有130多户农民。长年在家的人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去了,农业人才流失的问题相当突出。

  据村长杨建平介绍,西辛房村的经济状况在周边村里属于中下等水平,杨村长对本村的发展有一番雄心壮志,杨表示,他非常欢迎懂经济管理的大学生来村里工作。

  在《小康》采访期间,正好遇上了到京郊怀柔区参加先进性教育督导活动的北京某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肖勇。他在怀柔已经呆了好几个月,专门与村支书、村主任打交道,在接受《小康》采访时他说,现在的农村已经不是原来的农村了,北京的一些远郊区县,经济发展比较好,第二、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物质水平提升了,经济、文化、消费上的一些原本不突出的矛盾会变得突出,因此十分需要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上访、财产纠纷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到村里工作,为其提供智力上的支援,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民俗包装、旅游管理、新农村建设规划,当然还有一些最新的技术。大学生在这个平台,是非常有用武之地的。”肖勇说。不少郊区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比如有的村书记是研究生进修毕业的,有的村发展规划是请清华大学做的。肖勇认为,农村完全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无论是学习、实践还是个人发展,当村官对毕业生的成长都很有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刘老石先生与肖勇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一直以来都主张学生应该从苍白的学校教育中跳出来,到广阔的农村去锻炼自己。他领导的北京梁溟乡村建设中心已经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支农点。刘老石认为,大学生到农村去可以做“两件半事”。一件事是组织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二是帮助农民建立自己的各种组织,如技术合作协会、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等;还有半件事是教育,“之所以说是半件事,是因为我们现在除了西部地区以外,教育资源已经富余了”。

  刘老石还强调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可以在帮助农民行使政治权利方面起作用,“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一个重要思路,那就是建设基层民主与村民自治,而农民在认识与具体操作上还不是太到位”。

 
编辑:赤子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6-03-12


2006年01月(《小康》)


2006年02月(《小康》)


2006年03月(《小康》)


2006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