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6年01月《小康》
  栏目:封面文章
十个“五年计划”的10大经验

★文 /高辉清

  不断增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是促进经济与社会成功转型的最终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政府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过程。经过长期不断努力,中央对经济的宏观调节水平在”十五”时期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早在2003年初,中国经济最近的一轮景气经济上升期刚刚启动不久,宏观调控就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的症状,并开始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由于有关部门在这一轮调控中”发现早,动手及时”,所以取得了”见效快,代价小”的实效。

  宏观政策连续性

  是改革大局稳定的基本保证

  历史上,政府宏观部门一直都很重视政策的连续性。早在1956年,中央在制订”二五”计划的同时就提出了《国民经济十五年远景规划纲要》,以此来保持中期计划与远期计划的同一性。但受各种因素影响,直到”七五”中期,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任务正式提出之后,各个时期宏观发展战略的连续性才得以较好地维持。以改革为例。”八五”时期,我国形成了改革开放的总体格局,增强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活力,成为改革的重点。”九五”计划的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集约型。”十五”计划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制定的第一个指导性计划。它不再强调具体的经济增长指标,而是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可见,在这3个五年时期,改革的方向没有变化,改革的逻辑一脉相承,从而也保障了这一时期经济与改革的健康发展。

 
编辑:赤子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6-01-05


2006年01月(《小康》)


2006年02月(《小康》)


2006年03月(《小康》)


2006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