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1年09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本期策划
【本期策划】中年人再就业,路在何方?

★文 /张玉荣

  中高龄求职者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在李强看来主要有年龄价值减损导致被裁概率更高、专业技能和企业岗位要求错配、知识更新能力弱化提高了就业壁垒、家庭流动性低阻碍了异地再就业等。

  在再就业上有着难言之隐的刘祥(化名)颇为感慨。因为疫情等原因,他所在的公司倒闭了。“我是从事旅游业的,工作好多年没有想到会突然丢掉饭碗。再去找工作,学历体力精力等方面都拼不过年轻人,现在还待业在家找不到合适工作。身边失业朋友有的干起保险有的在打零工,大家都很不容易。”

  造成中年人失业有多方面原因,广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提到:年轻一代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带来的冲击;伴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些领域特别是第一、第二产业的传统部门,淘汰分流部分劳动力;部分中年人员职业技能单一、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加上择业观念陈旧,不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开辟就业门路,加大了实现再就业的难度;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对部分传统岗位带来较大的影响,导致相关岗位消失,造成中年人失业。

  “其实相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青年人,中年人并不是劳动力市场上的脆弱群体,因此中年失业率通常较低。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历史阶段,如政策或技术进步导致的经济结构快速调整,以及经济不景气等情况,会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某些地区、行业或职业的中年群体失业率升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李洪坚博士对《小康》记者说,上个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我国国有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曾产生一批4050就业困难群体。近年,技术进步和新技术应用导致职业的产生和消亡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和部分行业实施去产能政策,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等,也导致相关行业的中年人失业增加。

  中年人再就业的“困局”与“挑战”

  “失业了不敢和家人说,怕他们担心。我每天都‘按时上下班’,不是去单位而是去图书馆、咖啡厅,与其说是去充电不如说是消磨时光,静不下心、无比彷徨,不停在投简历。”这是中年人肖波(化名)的近况。他看到常去的图书馆也有好几个人几乎天天来,40岁左右样子。“他们可能是自由职业,也可能和我一样,没有工作。”肖波坦言自己以往在消费方面几乎不看数目,失业以来日子过得紧巴巴,能节俭的尽量节俭,中午啃面包都是常事儿。好在肖波现在通过朋友推荐找到了一个“勉强填饱肚子”的活儿。

  中年人再就业面临着不少经济社会问题,他们面临较高的长期失业风险。在再就业期间,不少中年人的家庭收入降低,家庭财务脆弱性增强。在招聘平台持续投简历的时长,反映了一个人再就业的难易程度。据智联招聘,在2020年3月已离职的35岁及以上求职群体中,到9月份仍有62.9%继续在智联平台投递简历,失业时间已超半年。其中35-49岁和50岁及以上群体的比例分别为63.6%和54.7%。随着时间流逝,技能贬值、社交疏离、自信心下降等因素,将进一步降低处于长期失业状态的中高龄求职者的再就业概率。

  虽然面临“困局”,中年人再就业还是有很多优势,比如工作经验丰富,拥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和财富积累,如果能用到合适的就业或创业场景,就会产生价值。但是也因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些劣势,如前文提到的体力精力、适应能力、工作效率、家庭琐事等方面从而受到歧视。

  不只是年龄,在就业市场,就业歧视一直存在,性别、地域、民族宗教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鄢圣文接受《小康》记者采访说,“女性就业歧视一直有,尤其是对中年人女性。现在三胎放开了,她们更加难找工作。年龄歧视造成的危害性挺大,会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人才利用及人力资本投资的低效率,增加了筛选成本和组织的内耗,群体歧视严重的话还会造成社会的阶层对立。”

  年龄歧视却难以消除。“在现今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工作节奏加快导致不少行业人才的更替速度加快员工也更为年轻化,地产、金融、IT行业就很突出,也在逐渐影响渗透到其他行业并带快了行业节奏。我们有的客户就指定跟我们说要哪个年龄段的,比如中层高层就往往以35周岁、40周岁作为一个年龄红线。以前相对来说在年龄方面没有那么普遍和死板。”多年从事猎头工作的李阳(化名)对《小康》记者说。

  在人口老龄化、延长退休年龄的大背景下,几代人共存的职场是全球就业市场的趋势之一。领英《2020人才趋势报告》发现,推迟退休和Z世代(Z世代,是指1995年至2012年出生的一代人)的到来,意味着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员工年龄多元化格局。领英人才网相关负责人向《小康》记者介绍,“优秀人才的价值与年龄无关,具有包容性的企业将从中受益。全球89%的人才专业人士表示,拥有各个年龄层的员工队伍,能让一家公司更加成功,拥有宝贵商业技能和经验的年长员工也是一个值得挖掘的人才库。”

  “职业画像”+诊断服务的上海经验

  回到最开始社会关注度比较广泛的写信给市长的王先生案例。《小康》记者采访了上海市人社局和王先生所在的松江区相关部门。

  据了解,4月9日,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收到12333热线转来的市民王先生“失落大龄职场男的求助信”,并立即转至王先生户籍所在地松江区就业促进中心提供服务。松江区就业促进中心第一时间安排就业援助员与王先生取得联系,协助其办理求职登记,并于4月12日由首席职业指导师陆春兰为其提供就业服务。

  针对王先生的情况和需求,上海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从建立互信沟通渠道、实施个性职业指导、开展岗位匹配推荐等方面对其开展了多角度的就业服务。根据王先生的求职意向,职业指导师陆春兰告诉《小康》记者,她多方收集招聘岗位,并向多个企业进行了重点推荐,突出其在销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优势,同时建议企业放宽年龄限制。在半个月内,职业指导师先后为其提供了4个岗位的应聘机会。通过面试,王先生应聘成功到一家公司担任市场部副总,但是入职三周后王先生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自身较难融入企业文化,且觉得工作时长不固定,虽是自己期望的高薪管理岗位,仍决定辞职。

  针对王先生当前情况,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介绍,他们将进一步整合本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资源,从三方面着重做好跟踪服务:进一步摸排相应岗位资源,指导企业对招聘年龄增加包容性,加大对王先生的推荐力度,为其争取更多面试机会;遴选具有资深行业经验的就业服务专家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进一步帮助其梳理自身优势,扩大岗位选择范围,增强重返职场的适应性;根据其创业意愿和需求,由市、区创业服务机构和创业专家志愿团为其提供创业能力测评、创业辅导、政策解读、业务申办等服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及行业转型等市场环境的变化,具有较高学历、技能和管理经验的40岁以上面临重新择业的专业人士(简称“双高人群”)已成为4050求职人群中新的组成部分。对于此类人群的求职问题,政府人社部门高度关注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服务。

  上海市人社部门正通过加大适配岗位的推送力度、便捷职业指导获取途径、发挥首席职业指导师专业作用、精准描绘“职业画像”开展诊断服务等方法促进就业。结合数据分析和服务经验,对王先生这类“双高人群”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职业画像”,具体表现为对行业发展认知存在偏差、求职期望过高、求职行为偏于被动、家庭责任重、择业顾虑多。通过重塑行业认知、开展心理疏导、尝试职业转型、强化职业适应等方面实施精细化求职诊断和服务指引。

  “王先生如今在求职过程中也有创业的意愿,对此我们也根据他的需求安排了创业指导专家对他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该专家也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此外,如果他的创业符合相关政策帮扶,我们也会在这方面给与支持。”松江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殷华对《小康》记者说。

 
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1-09-17


2021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21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21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21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