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8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栏目:特别策划
对话新媒体专家杨溟:中国微电影的困惑与憧憬

★文 /刘彦华

  中国小康网独家报道
  以互联网思维去思考与尝试,微电影也罢,微音频也罢,有没有用户买单,只和他的产品设计与需求满足有关,与用户体验有关,与哪一种呈现形态没有太大关系。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微电影以片长短、投资小、易传播等优势大行其道,其艺术价值和产业价值日渐显现。但是,与此同时,其产业链、制作与商业模式的不成熟以及低入行门槛,也给这个尚未茁壮的产业带来不少影响。中国微电影何去何从?产业发展瓶颈是什么?如何破解?为解答如上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原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杨溟。
  据悉,以新媒体和媒介融合为鲜明特色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2012年5月率先成立了国内首个“微电影”专业——微电影与媒体创意系。当时任该院院长的杨溟还曾在当年举办了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
  《小康·财智》:什么是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它主要具备哪些特性?
  杨溟:微电影其实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在我看来,所谓微电影,就是相对有情节、有完整故事的短时间视频。它主要具有三个特性,即微时性、微众性、微媒性。
  具体来讲,微时性就是比较短,但是短到什么程度,其实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严格的界定。有的可能20、30分钟,也有可能短短几分钟,甚至国外还有60秒的也可以称作微电影。
  微众性主要是指微电影生产与创作的来源主要是草根,这与传统的“大”电影有很大区别。它的生产方式不是精英生产。
  微媒性也是微电影的基本属性之一。“媒”是媒体的“媒”,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新媒体特点,比如它的传播形式更多的是通过网络,不管是PC端还是移动端,它就是通过新媒体技术支撑的一个新的场景中形成的一个生态圈。在这个圈里有各种各样的获益者,它与观众产生的连接关系,不再是观众坐在影院里看电影的被动的单向信息传播,而是在新媒体提供的环境里面,即时、互动,随时评价,非线性传播,甚至有观众共同参与作品的完成。在欧洲开展的、我们也在研发中的,如分布式剧场的探索中,这样的微电影作品是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是动态的。它的一些未完成的东西,也可以呈现给受众,在与受众的互动中,可以改变故事结局,使观众成为创作的主体之一,有代入感。这些是与传统电影完全不同的。

  微电影从商业模式、营销、生产到传播,其实都是新媒体属性。

《小康·财智》:目前这个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微电影为切入点的创业者,在您接触到的这类创业者中,他们的生存状态基本上是什么样子?

  杨溟:与任何创业者一样,有发展很顺利的,也有很艰难甚至转行的。这类创业团队多数来自于草根,哪怕他们原来就是从影视行业转型出来的,但大多也是以个体的组合方式参与到创业中来的。
  其中,有些做平台或渠道。比如有人专做微电影节,有赞助商,有各种市场要素的整合。做得越好,品牌越有号召力,当然盈利状况就越好。还有一些专门做广告微电影或者城市微电影,等等。不过也有一些经营比较困难的,比如坚持小众化的一些独立电影人做微电影强调自我表达,坚守一些自己的趣味,很有个性,有的达到较高的艺术性,但可能会行走得比较艰难。

  不过,总得来说,我依然比较看好微电影的发展前景。

 
编辑:容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8-25


2015年0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财智》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