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9月《小康》
  栏目:文化
秦风:老照片补足历史空白

★文 /《小康》记者 苏枫

  2000年,四十多岁的秦风离开了《中国时报》。那一年的台湾大选,令秦风对台湾媒体的环境非常失望。“当时我感到台湾的中华民族的教育越来越弱,就想到民间去做研究,想在文史方面找证据,跟台独对着干。于是我筹办了台湾文史研究会,开始研究台湾在中国的角色与定位。我们必须吸引台湾人对中国的认同,让他们感受到做中国人是光荣的。”
  当时秦风拿了三笔钱,一笔是自己的退休资金,一笔是老板给的奖金,第三笔是宋楚瑜赞助的。这三笔钱加在一起大约有80万元人民币,他全部拿来买了老照片和工作设备。
  2001年2月,秦风的工作室正式开张了,开幕展是“存亡之秋——第一届正副总统选举”,内容是1948年5月,蒋介石、李宗仁在台湾竞选过程的照片。
  它们为历史提供新的论点
  “那一张张黑白照片,既有历史上大人物在关键时刻的运筹帷幄,也有他们私下的轻松率真;既有普通民众在战争时期的颠沛流离,也有他们在安定时期的柴米油盐;既有解放区,也有国统区;既有抗战时期的沦陷区,又有大后方……”秦风言及自己收藏的老照片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时,满脸珍视。
  老照片的意义,秦风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够揭示历史真相。“照片不会说假话,提供了历史的细节,一个人是什么形象,照片呈现出来,不是我能修改的,所以照片的证据性特别强,它可以引发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观察历史,比如我有一张照片——段祺瑞打台球,这张照片就带来新的信息,通过这张照片,我们对段祺瑞会有多元的认识,减少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老照片的直观性使得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新的看法。尽管并不反映全部的事实,可是比起文字片面的叙述,还是有说服力。因此一批老照片所产生的历史论点,有可能大幅修正过去就某些事件的片面结论,这是老照片非常重要的贡献。当一个人看到历史的真实场景,与他过去所受的教育形成的印象不一样,这时他就会感受到心灵的震荡,之后他会启动自我教育机制,正是从这种震撼与自我教育中,读者变得更加理性、成熟、不盲从。” 
  “我觉得一个社会必须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环境里面才能成长,才不会被偏激的想法所左右。对历史、对社会的看法,其信息来源、参照系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这会帮助人们成长、思考。所以,我所做的这些事情的宗旨,是想提供给社会一个更多元的认识历史的参照系。”秦风说。
  秦风还表示,从个人的鉴赏而言,漂亮的老照片令人赏心悦目,它的作用跟迷人的美术作品是相同的。
  
  照片背后仍有故事
  在秦风的现有收藏中,他觉得最重要的两项,一是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海照片的底片,包括当时的群众集会、市民生活、街道景观等,共有400多张;另外一项,则是如今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集中展出的12帧奥尔末圆明园底片。
  “这两组底片是我手中目前最珍贵的。10年的收藏经历,这两项收藏属于重要影像的底片。它们到我手里应该说是缘分。我希望能够好好运用它们。除了我个人欣赏之外,还能成为某种公共财产的形式,流传下来。”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9-15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