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8月《小康▪财智》
  栏目:财智人物
青岛港的掌舵人常德传

★文 /《小康·财智》记者 范颖华

  作为一名“工人的儿子”,1968年,常德传大学毕业来到青岛港,最初是到装卸队扛大包。据他亲身回忆:那时候港口的生产基本上靠人拉。当时一艘两到三万吨的船舶到港口以后,装卸需要20多天,甚至1个月。当时船舶在港停留时间按月考核,压港、压货现象非常严重。一艘船不超过1个月就非常不错。国家甚至几次调动解放军,调动各方面的劳动力到港口去解决压港问题。
  “当时由于船舶的严重压港,需要赔付延时费。外国人嘲笑我们,说你们把黄金往海里扔,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港口的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落后。”常德传回忆。
  作为常德传在青岛港40年工作的经历和体会,结合青岛港发展的生动案例,2009年,常德传出版了《常德传论国企》一书。
  2009年2月,在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办的“青岛港应对危机科学发展实践与《常德传论国企》管理模式高层研讨会”上,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专家学者在发言中,就常德传的中国式国企管理模式,凝练出的青岛港“做共和国长子、祖国母亲孝子”的国企定位,“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国企使命等精神内核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抢得市场先机
  青岛港港口吞吐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两三千万吨,发展成为世界3亿吨大港口,常德传总结一句话——“青岛港的事业是干出来的”。
  “什么叫优势?优势就是别人想不到的我们想到了,这就是优势;人家干不了的我们干好了,这就是优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绝活,要总结这样的优势。市场经济大潮,竞争这样激烈,只有发扬这种优势,才能脱颖而出,高人一筹。”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使整个神户港陷入瘫痪,常德传专程到北京中远总部,恳请他们把在神户港中转的箱子转到青岛港来。在中远集团的支持下,青岛港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后来,青岛港大刀阔斧地改造码头,把杂货码头改造成集装箱码头,发展集装箱事业,才使青岛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不断攀升。
  在常德传看来,企业发展必须要抓住机遇、抢占先机、与时俱进。这些都不是空洞的。
  “虽然当时老码头很破败,只能靠一两万吨级的船舶,但我们瞄准世界先进的航运市场。世界有多大船,我们建造多大的码头。80年代末期我们首先按照当时20万吨级的超级油轮,建造了20万吨级的油码头。”常德传说。
  1997年,当时全国还没有20万吨级矿石码头,通过可行性的分析研究,青岛港抢得先机。用了18个月,投资18个亿,建设了一座2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1998年试运行的时候,设计能力是1100万吨。现在成了世界最大矿石进口港。
  常德传称,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青岛港抢得先机,抓住这样的码头建设的好时机,并且很快取得很好的效益。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8-18


2010年01月(《小康▪财智》)


2010年02月(《小康▪财智》)


2010年03月(《小康▪财智》)


2010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