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8月《小康》
  栏目:小康指数
老外眼里的中国人,可信不可信?

★文 /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张旭

  后来马库斯明白,自己被严重忽悠了。片子拍完,马库斯一分钱也没拿到。
  不过,马库斯在这件事上没有吃亏,他的那个中国朋友因为觉得过意不去,最终用自己的钱把东北人公司欠马库斯的几万块给补上了,马库斯也由此愈发相信他的那位中国朋友。
  澳大利亚人菲利普·布林曼(Phillip Blinman)也有一种信中国朋友不信中国公司的情结。他的女友是中国人,来中国办事的时候,布林曼经常会和女友及其朋友们一起吃饭。饭桌上,不懂中文的布林曼总是保持微笑,而且从不要求其他人讲英语,因为他相信那些朋友不会用他听不懂的语言说些伤害他的话。
  但是对于中国公司,布林曼却总是非常警惕。他曾经帮一个澳大利亚朋友在中国采购一批原料,钱付了,货没到,再找那家中国公司时,办公室甚至厂房都已人间蒸发。遭遇就这么简单,但布林曼说从此之后,他再和中国公司做生意的时候,会要求中国公司在付清全款之后才能拿货。
  “澳大利亚倒是没有什么关于中国企业信用的负面报道”,布林曼说,据他所知,很多公司在给中国公司发货之前,都会要求中国公司付清全款,尽管这样的做法并非只对中国公司。“现在的中国人似乎也乐意这样做,而且他们通常付现金。”
  为什么外国人多相信作为中国人个体的“中国朋友”,而怀疑作为中国人群体的“中国公司”?麦克拉提博士觉得,中国企业的信誉不佳或许和他们的某些行为方式有关。麦克拉提博士在金融界的一位移民到美国的华人朋友曾经对他说,自己绝不会投资任何一只中国股票,因为中国的商业圈里有太多腐败,而很多中国公司不得不依靠贿赂运作。
  日本人最信不过中国食品
  尽管在中国那些可以讲价的商场里,外国人会不时看到混迹于“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中的“Fake in China”(中国制假),且中国企业的诚信似乎也堪质疑,但是中国企业生产的中国产品在国外却享有不错的声誉,除了日本。
  就职于一家中日合资公司的三木信幸(Miki Nobuyuki,化名)说,其实中国生产的服装、玩具等产品都还好,但他不会吃从中国进口的食品,“很多日本人都不会吃,因为不相信中国食品的安全性,虽然这些食品比较便宜。”
  三木并不否认这种担心与2008年“中国产毒饺子”事件之间的关系,该事件被《读卖新闻》(The Yomiuri Shimbun)评选为该年日本国内十大新闻之首。对此,日籍华人王伸平评论道:“在日本,人们的观点是随媒体观点而变化的,不过中国食品的良好信用,确实还需要日本人对中国货的深入了解以及中国企业的长期培育才能形成。”
  好在类似事件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英语外教埃利斯说,虽然他来中国之后曾听说“毒奶粉”丑闻,但是在美国,他所买到的中国产品质量都还不错。戴对中国产品的总体看法是:“中国生产的好东西,全部出口;中国生产的垃圾,全部留给自己。”戴同意“中国人用这样的方法赢得世界信赖”的观点。
  爱围观不爱出手
  麦克拉提博士说,有件事曾迫使他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进行反思,虽然这事看起来和诚信没什么关系。
  那天,麦克拉提博士供职的语言学校里,一位年约40岁的中国女士不慎摔倒。当时她周围至少有20个年轻学生,不过最终,扶起那位女士的还是麦克拉提博士,年轻的学生们在这件事里始终是看客。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美国,肯定会有很多人立即上前帮忙,”麦克拉提博士说,“他们可能会问‘你怎么样’、‘要不要叫医生’,但肯定不会不闻不问。”
  麦克拉提博士觉得,这件事至少说明,很多中国人对家庭以外的人缺少尊重,对女性缺少尊重。“在我看来,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实在不值得信赖。”
  或许是因为来自行事严谨的英国,戴认为,中国人的某些行为方式可能也会侵蚀他们的社会信誉,尽管这样的事并不意味着欺骗。
  戴最近买了一件夹克,那种只因领口、袖口的颜色不同便有上百款可供选择的服装。买衣服那天,店员拿给戴一本厚厚的产品图册。“我指着一款红色领口的对店员说,我买这件。她说暂时没货。我说那我订一件,你要不要把这款的编号记下来?”戴清楚地记得,那位店员说不用,我们能记住。于是,戴交钱走人。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7-29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