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4月《小康▪财智》
  栏目:往事
黄炎培与中国民族工商业

★文 /黄鲁淳

  黄炎培虽然比卢作孚年长15岁,但与卢作孚一见如故,对卢作孚的自强精神深为敬佩,称许他是“自学成功的人”。此后,两人结为莫逆之交,直至终身。黄炎培对于职业教育的热心,无疑对卢作孚产生了深刻影响。黄炎培出于对卢作孚德才的赏识,同时也想帮助他摆脱困境,便力荐卢作孚到商务印书馆去做一名编辑,但被卢作孚婉拒,他急于实现适才形成的“教育救国”信念。
  经过一段艰苦的实践“教育救国”信念后,卢作孚感到依附于他人办教育,终为无本之木;而自己动手来办实业,则可以有一个坚实的立足基础。以实业为依托,开展人才培训,才有可能辟出一片新天地,去从容地按自己的意图和计划去兴办教育。为了取得这方面的好经验,他决定再次去上海,重点考察实业。
  1922年岁末,卢作孚再次到上海和江苏考察实业及职业教育。在上海,他见到了阔别数年的黄炎培,将自己在川南进行“新教育”试验的经过详细告之,向他讲述了自己思考的结果和此行的打算。黄炎培对卢作孚不懈追求的精神至为叹服,对他在上海的考察活动倾全力相助。黄炎培还特意集了《论语》和《孟子》里的名句,写成一联赠与卢作孚,以示勉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黄炎培热心地派专人全程陪同卢作孚,参观了他所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职业学校,这是卢作孚探索之路上的一个关键点。黄炎培先生自1916年起,形成了一整套“职教救国”的理念,于1917年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实业养教育,将发展实业与开启民智相结合,作为救国救民之道。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功范例,更坚定了卢作孚以实业为教育事业依托的决心。卢作孚还参观了商务印书馆及其下属印刷厂。旅沪期间,他还在上海总商会的介绍下,参观了南市电力厂、锯木厂、造船厂和纺织厂等企业。
  卢作孚是一个肯动脑筋的人,善于吸纳他人长处,善于举一反三。这次上海之行,他对如何开展“实业救国”有了实际感受,收获甚丰。卢作孚的“实业救国”思路,绝非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在他的蓝图中,是要做成一个以能源、制造业为主的集团公司,而后以集团为依托,开展旨在改造社会、更新道德的文化教育事业。
  从以上记载黄卢二人共同探讨“教育救国”及“实业救国”动人的史实细节,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脊梁和先驱们,曾经怎样地刻苦奋斗和共同探讨,为祖国的未来和后代的子孙们,日以继夜地工作着啊!他们的共识显然是:实业家要全力支撑教育家实现他们的计划;教育家要在教育计划中,细致全面地考虑人才培养的实业针对性。二者要经常地交换看法,不时地也会客串一把,交换角色而大致深入共同的目的。在那个时代,我们的前辈就是这样地刻苦钻研者、前进着,他们即使有时失败,同样是那么让人敬佩、感动。难道我们不该以此为榜样起而学习吗?
  荣氏家族与黄炎培
  在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那个黄金时代,除了黄穆乡党协同、发展教育滋养实业蓬勃的典例,尚有号称“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的面粉纺织大王荣家弟兄:荣德生、荣宗敬。他们深知人才是事业的基础。
  黄炎培先生曾于《中国教育史要》一书中总结到:近代中国,从第一代创办近代实业的洋务派“曾、胡、左、李”始,凡事要想或实际已经在创办实业者,都必然要同时或实际去创办学校。如早期的同文馆、广东言馆、水师学堂、路矿学堂、电报学堂等等。以后,又有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桑蚕学堂、时务学堂;再往后又有南通师范学校乃至普遍开办的各种大、中、小学校。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4-27


2010年01月(《小康▪财智》)


2010年02月(《小康▪财智》)


2010年03月(《小康▪财智》)


2010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