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3月《小康▪财智》
  栏目:财智生活
赵毅:从商人到藏家

★文 /《小康·财智》记者 晁珊珊

  “于是我拼命地接戏,拍戏,也在其中得到了锻炼。”他经常劝慰自己说:“赵毅,没有完美的剧本,也没有完美的剧组,只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就可以了。”这样,他开始从一个只追求角色的演员,变成了一个有“艺术追求”的演员。他觉得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等到生活没有什么问题之后,就开始想,别人演得那么好,你老演这个也没多大意思。应该等待,拍一个好一点的。最起码应该产生价值,应该有一点成就感,然后慢慢又去想怎么才能演好,去上上学,看书、看碟、慢慢在质上有追求。”
  收藏:不沾书画和瓷器
  对于赵毅来说,收藏,沾上了就再也甩不掉。
  赵毅觉得,他自己不大具备收藏需要的几个条件。“需要时间、需要知识、需要钱。”他说,“搞收藏的人一定要看真东西,跟人交流,然后要无孔不入地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拍卖会、展览,要无孔不入地去结识这个圈子里各式各样的朋友,得到知识,这是我很难做到的。我更看重的是它们的文化感,也就是为什么它那么值钱。”
  赵毅收藏时有一个原则,就是不沾书画和瓷器,他觉得这些东西太深了。“我认识几个陶瓷方面的专家,写了很多书,也在瀚海、嘉德都当过鉴定。玩青花瓷的,你要是给他汝窑、耀州窑,他会拒绝给你看。他会给你介绍一个朋友,他怕走眼。其实他是把生命浸泡在这里面,也许夜里都会起来翻翻书的人,他都不会去跳过一个青花去看别的瓷。所以我不沾,我欣赏、交流,你要让我掏钱买我不买。”
  100多把紫砂壶
  赵毅曾经收了100多把紫砂壶,“朋友来家里,很多都送给他们了,最后只剩了四十几把精品壶。”
  在他看来,收藏紫砂壶的风险相对比较小,“最起码这个做壶的人还能站在你面前,拿着他做的那把壶,应该说假不到哪去。”除了能够保真,赵毅喜欢紫砂壶本身饱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散发出来的美。
  “当一把紫砂壶摆在你面前的时候,没有花纹,光光的,这怎么能拿国际金奖。因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华在里面,有几何美学。壶嘴的角度,流线,它的光泽……当你端详它的时候会越来越激动。如果你不懂美学,它可能一文不值,但是如果你懂美学,就这一把壶,往那一放,就镇住你。”
  藏玉未必非古不可
  和田玉、翡翠、田黄……赵毅都喜欢。
  喜欢这些也是因为至少能保真,“和田玉,很简单,料对就行。你也别说红山文化,别说汉朝,就是昨天刚从河坝里挖出来,红皮白瓤,里边多少克,这个东西拿下,错不了。当然这个东西也有假的,但是辨别门槛相对要低。”赵毅觉得,玉石未必非古不可,只要是真品,就有收藏价值。“书画这个东西,一张纸上面染点色,成本可低啊,上面写‘启功’两个字,这事就大了。这要是走了眼,这事就深了。”
  清代家具,买老不买新
  赵毅很少收明代家具,“太少了”。
  在顺义,赵毅朋友的工厂里,陈列着他这几年精心收藏的九把太师椅,一张八仙桌、几个麻将台,一个小茶几,一共十几件。其中大多数是黄花梨、铁梨木和红酸枝,还有紫檀。而这些都是清代老家具,赵毅说出了这个行业都知道的奇怪现象:“新的反而比老的贵。”
  他最喜欢的是一把清代黄花梨太师椅,“02年在广西拍戏的时候收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东西,收的时候才几千块钱,大理石面,爆浆很好,雕花、雕龙的。”赵毅说,买这些东西都是缘分。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3-29


2010年01月(《小康▪财智》)


2010年02月(《小康▪财智》)


2010年03月(《小康▪财智》)


2010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