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12月《小康》
  栏目:封面故事
潘石屹:中国“新政”为经济好转提供机会

★文 /策划/本刊编辑部 采写/《小康》记者 蒋

     目前,根据统计数据看到市场上房子成交量同比下降了70%,这是大危机。这种危机已经波及到钢铁、水泥,煤炭,建材市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政府要重拳出手的原因。财政部出台的政策都是利好消息,对房地产的政策也是利好消息。但是在如此低迷的市场气氛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这些利好消息的力量能否改变市场中的悲观情绪还有待观察。
  《小康》:此次政府出台的政策向保障性住房倾斜,您认为这对房地产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潘石屹:大规模地兴建保障性住房,从短期来看,一定会拉动经济。但我们也要吸取美国次贷的经济教训,注意长期的风险控制。最好办法是把保障性住房和市场分开,保障性住房由政府的财政去出钱建。
  需要说明的是,住宅市场的大格局正在改写。以前,主要是以商品住宅为主,现在增加了许多保障房,有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还包括双限房,尽管双限房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但数量巨大。以北京为例,保障房去年用地是65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今年是76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相当于每年10万套房面向市场推出,而北京去年所有一手房的成交是14.9万套。这对住宅市场将是一个巨大冲击,市场格局要重新改写了。
  房地产商要适应这种市场格局的变化,不能适应的就会淘汰出局。
  《小康》:今年房地产业的低迷,许多开发商也接连破产,您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潘石屹:在中国,房地产领域前几年不断圈地,美名其曰“土地储备”,实则是“土地泡沫”,在资本市场变现、流通,变成更大的泡沫。“建房子的不如倒地的”,正如我们西北农民常说的“养鸡的,不如倒蛋的”。其实,房地产商对社会的贡献就是建成好房子,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一切就都成为泡沫了。
  在2006年、2007年“招拍挂”拿到土地的开发商,当时他们的土地楼面价就已经比当时住宅的售价要高,但因为在当时有更好的一个预期所以投入比较大,现在就形成了“面粉比面包贵”的现象。这对开发商来说是需要为自己的判断付出代价,同时也需要忍受格局改变的阵痛。
  《小康》:您曾认为政府未能把握好最佳的救市时机。但对于这次财政部针对刺激中国经济的4万亿的“猛药”,您是怎么看的?
  潘石屹:上周有记者采访我,我当时用三个字母“V、U、L”描述了房地产市场的救市情况。也就是说在今年初出现成交量下滑苗头时,如果政府马上减息,增加按揭贷款成数,减税的话,房地产市场马上就可以恢复,是“V”的形状;在奥运之前,救市发生“U”的形态;进入四季度,快到年底时,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呈“L”形态,难以预测什么时间恢复。我这里指的是住宅市场。
  从成交量上来看,房价已经到了“L”的折点,不可能再跌了。当然,我们还得考虑政府推出保障房的时间点和数量,或者我们也需要考虑到政府能不能完成保障房的计划。
  要完成这样巨大的保障房计划,地方政府可能没有这么大的财力来独立地面对,所以,不可能走新加坡由政府建造住房的路子,只能借助市场力量,房地产商和银行的力量。这就会走上美国解决低收入住房的路子。如成立的“两房”用降低首付款和利息的办法解决低收入人住房。我们看到的恶果就是把这部分贷款的风险不断放大,酿成了今天的次贷危机。实践证明,最好办法是由财政直接去解决,把这种福利房,保障房与市场分开,新加坡的路子是安全的,可能见效会慢一点。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8-12-17


2008年01月(《小康》)


2008年02月(《小康》)


2008年03月(《小康》)


2008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