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12月《小康》
  栏目:封面故事
“外地人”催生“新北京”

★文 /《小康》特约撰稿 张国栋

  新疆村:曾经扎堆开餐馆
  像许多事物那样,北京的村落也有产生和消亡的过程,曾经红火了一时的“新疆村”则早己消融在北京的各个角落。
  新疆村早在1970年代末就开始形成,分为两片,一片在甘家口,一片在魏公村,多以开饭馆为主业。最初,在魏公村地区的几条街边上,由于有很多新疆人开的餐厅,附近居民的出租房大都出租给了这些新疆人,形成了“新疆村”。
  但是由于拆迁和旧城改造的原因,新疆村消失了,但要在北京找一家新疆餐馆还是很容易。
  在朝阳区金台路路口向南500米,就有一家新疆餐馆,这里的服务员是清一色的小伙子,穿着一模一样的红色休闲服,而且都统一剃着铮明瓦亮的光头。服务员与客人之间说普通话,他们之间都是讲新疆话,开始你会不适应这样的服务方式,还会有些胆怯,但是很快就会习惯了,他们都很热情,有叫必应,关键是菜很好吃,上下两层楼,几乎天天爆满。
  这家新疆餐馆的老板告诉记者,“新疆村”起源于甘家口附近的西苑饭店。西苑饭店兴建于1950年,当时叫西苑旅社,是作为团结穆斯林民族的窗口建设的。从1950年代开始,国家陆续从新疆招了一批厨师进京。新疆厨师们又慢慢地带来了他们的家属和老乡,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原因,他们大多居住在同一区域,并多以开餐馆为业。
  安徽村:不乏精英人物
  安徽自古就是苦地方,地处江淮之间,自然灾害不断,每次战乱都绕不开安徽。由于生活所迫,每年都有大批的安徽人进京打工,他们大多居住在海淀区知春路的西五道口和蓝旗营附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安徽村”。
  安徽人在北京没有固定的行业方向,但在各行各业中都不乏精英人物。黄远征刚来北京的时候,是给一搞装修的江苏老板打工,很被人瞧不起,有时候挤上公交车,会招来很多白眼。他也无法融入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北京文化,每到春节他就迫不及待地买票“回家”---安徽。
  五年前,他开了一家装修公司,有了自己的车和房子,孩子也接到北京读书,也有了自己的一个社交圈子和一些朋友,偶尔回安徽老家一次,也呆不了几天就又急着“回家”——现在他说的家是指北京。像他这样当年来北京打工的外地人,许多都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北京人。
  外地人影响了北京的生活方式,北京也接纳并改变了外地人的思想。
  毫无疑问,外地人在推动北京发展的同时,也对北京的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公安部最近公布的资料显示,北京市总人口数量已经突破1700万人,其中,流动人口数量突破510万,约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专家认为,既然市场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那么以经济要素驱动的人口大迁徙也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京务工,同样每天也有成万上千的人黯然离去,北京的人口不会无限制地膨胀下去。正是因为这些外地人的大批迁徙和融入,北京才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包容。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12-24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