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12月《小康》
  栏目:封面故事
“外地人”催生“新北京”

★文 /《小康》特约撰稿 张国栋

     林立昌的命运转折在于抓住了一次机会,而他的经历也是“浙江村”形成的原因。1988年,他靠倒卖了皮茄克挣了一笔钱,于是他干脆在附近租了一间面积只有30平方米的房子,自己办了一个加工厂,白天摆满缝纫机等工具,晚上就睡在地板上。“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很多浙江人的发家经历。

  那几年皮茄克非常火,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甚至许多外国人都直接来这里采购,林立昌经常几天不睡觉连续赶活。后来自己实在做不过来,就找来了家里的亲戚,亲戚又带来了老乡,老乡又带来了自己的亲戚。于是,在这里的浙江人就越聚越多,“浙江村”就是这样形成了。
  “浙江村”逐步摆脱了那种低级的经营方式,林立昌也苦尽甘来,不仅有一个小型服装加工场,在天雅、京温、龙秋等批发市场还拥有七个摊位,资产过百万。“这不算什么,和我一起来的老乡,资产过亿的有很多。”林立昌说。
  从“浙江村”走出来的一大批富翁,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开始涉足更多的行业。房地产开发、文化传播、矿山开采以及互联网等高科技行业几乎都有浙江人的身影。
  福建村:以建材生意为主业
  在北京,像“浙江村”这样有明显地域特征并做着同样生意的村落的还有“福建村”。
  八闽大地,山清水秀,但是过去交通条件很差,几乎无田可种,只好经商。福建人从小耳闻目睹的情景就是祖辈父辈外出经商,其吃苦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比浙江人差。
  在京郊立水桥以北1公里的范围内,沿公路分布着以福建人为主,经营木材、铝合金建材等大大小小的建材贸易公司,这里就是“福建村”,但并不像“浙江村”那样有名,只是外界常把这里称为“福建建材村”,其实他们自己很少这么叫。
  “福建村”的兴起得益于1980年代以来北京北郊大规模的房地产投资。立水桥方圆十几公里的范围内新建的花园、别墅、公寓以及奥运村的建设,为建材贸易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福建建材商看好了这个机会,便纷纷在立水桥附近开起了公司。
  福建人也是中国有名的一大商帮,福建泉州、晋江、石狮的服装鞋帽遍及全国,沙县人开小吃部,安溪人卖铁观音,莆田人除了做服装生意,还很善于经营医院,据说,全国80%的私立医院的幕后老板都是福建莆田人。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12-24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