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10月《小康》
  栏目:文化
随影记忆30年——在大陆看香港电影

★文 /黄学祥

  不久以后,银都机构每况愈下,据资料显示,银都机构自1994年后就没有拍过一部影片。
  主演过《画皮》、《金鹰》、《屈原》、《审妻》、《怪客》等影片的朱虹,谈起后来的银都机构,显得黯然神伤,“提起银都我就非常伤心,现在它不拍戏还能维持,一拍戏就赔本,我们曾经用自己的理想和最低的收入支持发展起来的事业,现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在萎缩。”“上面派到银都机构任职的负责人既不是艺术创作人才,又不是企业管理人才,他们跟邵逸夫、邹文怀、吴思远这样的电影事业家简直无法相比,他们到银都来就是来当官的,有的人环境还没有熟悉就被调走,接着又有人来接班,这样怎么能制作好影片、管理好企业呢?
  录像厅时代(1985-1995)
  《少林寺》之后不久,内地开始了录像厅时代。
  录像厅时代就像补课,将1970年代的香港主流电影——主要是“邵氏”和“嘉禾”功夫影片逐一放来:李小龙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成龙的《醉拳》、《蛇形刁手》、《师弟出马》……
  课补完了,录像厅几乎同步放映着香港的热门影片。1980年代后期,我们的观影记忆已没有几部国产电影,大部分都是录像厅的香港电影录像。因为国产电影产量太低,而录像厅港片的更新速度让我们惊讶其电影产量的巨大,是时,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现在的人热衷怀旧,并不是矫情,而是时代变幻太快,迅速有一些东西不可能再重现了,比如录像厅。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像追忆小人书一样开始追忆录像厅时代了。在那个娱乐形式单一的年代,信息交流闭塞,电视节目匮乏,由于有了录像厅的存在,又一代人可以挤在小屋子里,烟雾缭绕。黑暗中的他们虽然看上去寂静,私底下却上演着不比荧幕逊色的恩仇、青春、成长,这是社会的灰色地带。
  一代少年的共同记忆——逃学,看香港三级片,但与大多关于等待的传说一样,三级片始终扮演着一个隐秘的情人,任人寻索,可遇不可求。
  在录像厅里也能偶然碰到香港“新浪潮”电影,比如冲着刘德华去看的《奔向怒海》,当武侠片看的《蝶变》,当警匪片看的《边缘人》。只是那时不知道这些有点闷的旧电影是香港电影史重要的一页,其中的徐克、严浩、许鞍华、谭家明和方育平,都是以后的“大师”。——当我们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新电影都是旧的,而好多旧电影比新电影还新的时候,多少年已经过去了。
  但在亲历者那里,1979-1983年的香港电影新浪潮只是短暂的激情。徐克说:“新浪潮”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帽子太大了,我们戴不上,因为我们都知道新浪潮是法国的电影运动。香港的新浪潮具体的定义是怎么样的我们也没有一个理论,只是当时有一群从电视台出来的导演,共同的朝一个方向走,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吧。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10-18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