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4月《小康》
  栏目:社会
惠山泥人的零落与救赎

★文 /《小康》特约撰稿 洪毅

  原先锡绣、竹刻等工艺品主要用于出口创汇,政府拨款予以支持,还有研究资金。而自从研究部门相继“断奶”后,这些民间艺人的生存就陷入了困境。眼下,只有惠山泥人由无锡市政府设立了专项保护基金并制定了专门的传承办法,然而其他工艺都还没有具体的保护措施。
  一面是亟待保护的处境,一面是自救无力、外力不及的尴尬。身为无锡市政协委员的赵红育也曾多次进言献策,希望能采取措施,改变锡绣后继乏人的窘境,但应者寥寥。
  非遗的保护之道
  政府对此次启动的惠山泥人传承行动寄予了厚望,希望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无锡惠山泥人(特别是手捏泥人)这一依靠口传心授进行传承的传统艺术瑰宝后继有人。
  然而,人的因素是最难预料的。民间工艺从学习到成熟需要10多年的积累过程,并且需要绘画、文化底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么多年的历练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
  以赵红育擅长的锡绣为例。一幅简单的锡绣小品往往要绣好几天。一幅精致些的锡微绣,多的要几年,少的要几个月、一年。而做一个绣师,少则要一年,多则数十年,才能技艺成熟。除了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甘守寂寞外,也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此次招收泥人学徒的过程中,大师们都将学艺的艰辛告知那些前来应征的学艺者。
  “惠山泥人的生存状况同时也是全国手工艺术行业总体窘迫的一个缩影。政府的扶持是必要的,但并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民间传统艺术原本的生存要素正日渐缺失,这是惠山泥人乃至全国各类手工艺术品生存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就保护其而言,要么依靠政府、要么依靠市场的单一思维模式无疑都是不甚现实的。
  政府的财政扶持虽然对当前低迷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对数量庞大的民间工艺来说,政府显然也是力不从心。
  一味地推到市场似乎也不那么容易。赵红育表示,传统工艺以“手工”为主,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成本高,售价相对较高,适应市场的能力也较低。要适应市场,提高产量,还要降低售价,必然要细活粗做,以牺牲工艺的“艺术性”为代价,这是不合算的一件事。
  惠山泥人招传人的做法得到了许多业内专家的肯定,但是他们同时指出,除了这些,政府部门还需要帮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拓市场空间,在政策上加以扶持,有了适度的市场规模后,逐步开发新品种、新工艺和新技术。
  就此问题,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的一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惠山泥人是由两大元素组成的:阿福形象与手捏戏文。阿福形象属于文化元素,手捏戏文属于艺术元素。在过去的年代里,这二者是有机结合的,形成了惠山泥人文化。
  但同时,这两个元素是可以分离的,并且在现代的审美观念下是应该分离的。可以充分提炼惠山泥人的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结合现代的社会特点,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新形态的艺术产品。
  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帮助那些只懂本门艺术而无商业概念的艺人们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适应市场客观环境的经营机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手工艺术品的商业化,让现代的市场接受古老的手工艺术的文化元素,才能从根本上拯救濒亡的民间工艺。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4-12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