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4月《小康》
  栏目:社会
惠山泥人的零落与救赎

★文 /《小康》特约撰稿 洪毅

  不过,更多的民间工艺依旧处在“人未亡,艺将绝”的境地。
  在大师工作室内,除了4位惠山泥人的大师外,还有一位锡绣工艺师、两位竹刻工艺师。据介绍,大师工作室的目的是想成为无锡民间艺术的集散地。48岁的大师工作室主任赵红育就是这儿唯一的锡绣工艺师,也是无锡为数不多的几位锡绣名家之一。
  在成立大师工作室之前,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是民间艺术的集散地。然而1990年代后,由于受市场景气度、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工艺大师相继改行,离开了艺术创作岗位。2001年研究所转制后,许多艺术家不得不“买断工龄”,民间工艺技术也随着这些人的离开而散落民间。
  据赵红育介绍,原来锡绣工艺师主要聚集在中华绣品厂和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时中华绣品厂经常有外宾参观,为适应旅游事业的发展,该厂在1970年代末招收了一批员工,其中有二三十人专门从事刺绣工艺品的制作。随着需求的减少,绣品自然也就少量生产,从事锡绣的人数到1993年锐减至五六个人,到1995年更是一个不剩了。
  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景况与中华绣品厂相仿。该所1980年招收了20名高中毕业生学刺绣,加上所里原有人员,最多时从事锡绣的有20多人。上世纪90年代后,许多人相继改行,离开刺绣岗位。2001年研究所转制后,搞锡绣的只剩下三四个人。而在2005年6月,这几个人也已离岗回家。
  从1973年入行至今,30多年来,赵红育已目睹了许多人的离开。自1980年后,她就再也没有招过徒弟。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赵红育花费两三个月时间创作的一件作品可以卖上3000元,那时她一个人创造的价值就可以养活一家人。而现在耗费同样的时间、相同的精力、做同样一件作品价格依然停留在3000元左右,这样的结果是连她自己一个人都养不活。
  “手工技艺的传承不像基础学科一样有章可循,它必须以人为载体、以言传身教的独特方式传承的。可是目前的情况是大师们的生存都自身难保,徒弟又如何维持基本生活呢?”赵红育说。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4-12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