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6年05月《小康》
  栏目:封面文章
依然的厄运……

★文 /《小康》记者马世领 张志 阮加文

1565146378526325.png

大运河(图片来源/photobase)

  少“运”——交通运输方式的最后选择

  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河;没有稳定足够的水,自然就无法正常运输。失去了运输功能的大运河,其运河的本义也就不得不大打折扣。

  大运河的命运,历史上始终与漕运联系在一起。1292年,大运河实现全线贯通后,大运河成为元朝乃至大运河历史上最理想的纵向水上线路。据史载,当时仅从大运河北调的南粮,即达全国总税粮的六分之五,还不算由它串联的五大河系的部分。明朝时,因为实行海禁,大运河几乎成为惟一的南粮北运的水路通道,大运河实际上成为明王朝的生命线。

  清朝末年,由于海运增多,漕运逐渐减少。尤其是1855年由于黄河改道淤塞运河,南北阻断。1900年清政府下令漕粮改征银两。辛亥革命后,漕粮完全折征银元,漕运也就彻底废除。随着漕运的废除,通过国家的力量保护维修建设大运河的时代基本上结束,大运河的辉煌也就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

  目前,大运河已不能全程通航,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公里,季节性通航里程1100公里。即使是在济宁以南的河段(即黄河以南的鲁、苏、浙3省),由于其他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加上河水不足,尽管大运河还依然发挥着部分的交通运输功能,但其载运能力已大大下降,几乎成为运输方式的最后一种选择。

  丢“魂”——失去了文化就没有了灵魂

  没有了水,没有了船,就动摇了大运河存在的自然基础。而围绕大运河的文化随着时光流转,也被消磨得似乎只剩下遗迹,大运河的精气神少了许多。

  济宁南旺分水枢纽是整个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明朝永乐年间(1411年)曾经因成功实施“引汶济运”,而使汶河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运河畅通了500年。一百多年前,南旺分水工程随着大运河的停运,曾经显赫的历史与这里的大多数古运河道一样,已经被掩埋在了地下,尘封在了岁月的长河之中。今天,分水龙王庙前的运河已经变成了一片树林。当年的龙王庙址现也已残破不全。

  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实施的“四水济运”,其中汶河上的罡城坝是一个关键工程,现早已不在。始建于明朝的聊城东昌府运河“土桥闸”,现存闸口已坍塌。

  昔日运河沿岸众多的会馆,货积如山的码头,摩肩接踵的市场,随着运河的断流停航和废弃,也大多“人去楼空”,甚至荡然无存。

  附载在运河两岸和河上的许多民俗风情大多散落民间,而逐渐消失匿迹。

  “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对比历史上的大运河,变化最大的是流经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4月17日,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提起两年前带领三个学生骑车沿大运河考察一个月的感触时,对《小康》感慨地说,“由于机械化的原因,大运河的沿途居民已经越来越不再依赖大运河生存,关于大运河的故事逐渐少了起来,刘绍棠笔下的那种丰富的大运河生活场景今天已基本不再有。这是大运河保护的一种危机,没有了故事的大运河将逐渐失去魅力。”

 
编辑:赤子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6-05-27


2006年01月(《小康》)


2006年02月(《小康》)


2006年03月(《小康》)


2006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