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5年10月《小康》
  栏目:中国城镇连线
启示录:科学“益农”(中篇 益农:一爿天空)

★文 /颜剑

  荣盛,小镇巨无霸

  单志相从事的是农产品精加工;赵文耀主营的是农副产品。

  如果他们从某种程度而言,还具有“农”的性质,那么李水荣的企业则彻底具备了现代企业应具有的各个特征。在这样的偏远小镇上能诞生出一个如此规模的企业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了。

  今年49岁的李水荣现在领导着一个资产达40亿元,员工3000余人,2005年产销将超过80亿元的荣盛化纤集团。2004年,企业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中列前十位,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列八十二位。荣盛化纤在益农镇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已经占到了益农镇年经济总量的71%。犹如在一个全是平房的居民小区中突然矗立起的一栋摩天大楼。

1568962964757313.jpg

  荣盛化纤的发展近乎一个传奇。1989年8月,木工李水荣筹资20万元,以8台梭织机及租用的6间平房成立益农网络化纤厂开始了他的创业。1993年,他的企业产销超千万,3年过后,企业产销超过1亿元,又是3年过后,企业产销突破10亿元。从10亿元到20亿元,他只用了1年,这年是2002年。2003年,产销又突破了30亿元,此时,荣盛化纤集团公司成立。

  这些读起来让人有快感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坎坷与惊险。1995年,中国整个纺织行业由于盲目无序竞争,开始滑坡,到1996年,更是低迷。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倒闭或转产。李水荣的企业同样不能避开这种形势。当时流行这样的一个论调:不投入是等死,投入是找死。

  然而,李却做出了“背水一战”的决策:放弃织造,扩大加弹能力。公司卖掉100台梭织机,投资1200万元,继续发展涤纶加弹项目。此举引起一片哗然,认为荣盛无异于自掘坟墓。幸运的是,1997年下半年后,中国纺织业行情又开始转暖。李的眼光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他又趁热打铁,再投入3900万,加强了涤纶丝生产加工能力,实现从传统纺织业向化纤业转型。

  企业发展到这样的规模,荣盛会不会有可能搬到外面去发展呢?发展壮大后,搬离创业之地的企业例子已不在少数。“不会,荣盛对益农的感情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形成的。在这里能受到别的地方所不会提供的服务。”李水荣表示。

  荣盛化纤近3000名员工中,90%以上都是本地人。每人每年的收入都在13000元以上。而且荣盛还在试图以各种途径反哺社会:修建设施、师资一流的幼儿园;修建设施完备、规划合理的荣盛小区;设立教育基金,为每一位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给予2000元、1000元的奖励,为考上北大清华这样名牌高校的益农学子奖励1万元。

  而李水荣并不是益农镇人。同样,益农镇第二大企业、大自然控股集团宋祖良也不是益农人,但他却选择在此发展壮大,并对此地有着高度的“忠诚度”,个中自有缘由。

  李水荣用一个三角互动的理论解释了这种忠诚度的存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无微不至的服务,益农镇本地勤劳质朴的老百姓为他们提供了具有优秀素质的员工,当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反哺社会,对于那些富余的农村劳动力,企业为他们提供了增加收入的途径,而企业的发展则为政府走强镇之路提供坚实的基础,三者的良性互动得以形成。

  那么益农镇政府的服务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服务呢?2003年,湖南祁东县一位来此挂职的干部作了如下总结:“在行动上实践了邓小平的‘公仆理论’,内容上是‘全方位的、全程跟踪’式的服务,形式上是‘一条龙’式服务、‘帮助引导’式服务,效果上是‘快速’服务。”

  因此,益农镇才能留住人才、留住企业,大型企业也才能在此长久发展壮大;2005年,益农镇已拥有上规模企业36家,利税超千万的企业有4家。大自然控股集团、华宏实业、紫香集团、洪晨包装、昌隆彩印、大立建筑、以勒纺织、钱潮织业、汇隆纺机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在迅速成长。

  “我们希望荣盛化纤能继续高速地发展下去,更希望那些规模相对而言较小的企业也能发展起来。” 镇长毛水洪说:“我们虽然说过,荣盛无小事,但我们更认为企业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这里并不计较企业的大小。”

 
编辑:李弋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5-10-20


2005年01月(《小康》)


2005年02月(《小康》)


2005年03月(《小康》)


2005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