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12月《小康》
  栏目:社会
血液库存,何时不再让人“心慌”?

★文 /潘煜

  关于“血荒”的争议出现在媒体与医院里,但是血液库存量增减的真实原因也许相当偶然,可能是天气,也可能是季节。献血模式的多样化正在减少令人“心慌”的现象,而建立公开透明的血液管理机制则是公众最大的期待
    
  11月22日,小雪,在二十四节气中,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气温将持续走低,开始出现下雪天气。而对于采供血机构,这一节气的到来则意味着着急上火的时候又到了——别说出现降雪,单是降温,已经让一大批人情愿“宅”在家里不出门,而人流量减少意味着采血量的减少。
  “凡是能造成人流量下降的因素,都会对采血造成影响,特别是对北方地区。这是流动献血的特点。”北京市献血办公室主任、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坦言。寒风中,那些落寞的街头采血车诉说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我国以法律形式确定无偿献血制度的第12个年头,采供血机构仍然在“看天吃饭”。
  但用血需求却从来不看老天的脸色。在集合了全国最优质医疗资源的北京,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在寻求康复的希望,他们用掉了北京60%的临床用血量,帮助北京临床用血需求每年以10%~15%的增幅稳步上涨。
  什么时候采血量才能不再随着气温、人流做“俯卧撑”?在宣传、血液管理制度、献血者队伍组建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值得期待。
  
  组团采访与扎堆献血
  前一段时间,刘江很忙,忙着接待一窝蜂来访的记者,全国大范围出现的“血液告急”情况让媒体聚焦血液中心。上一次这样的关注还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血液库存告急时,“媒体多的我们都接待不过来”,刘江说。
  于是,熟悉的模式在循环播放:血液库存告急——媒体组团采访——公众扎堆献血——血液库存回升。有时候,公众献血热情的高涨还将推动这种模式往前发展,血液库存已满——呼吁公众暂缓献血。血液是有保质期的,理论上是35天,实际时间可能更短。
  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宣传热情同样有“保质期”,因此,与危急时刻公众献血热情高涨相对立的是平日里公众对献血的淡漠甚至抗拒。
  在《小康》于11月14日至22日发布的“公众无偿献血态度”调查问卷中,在全国范围内共回收有效问卷1085份,参访者年龄以20岁至40岁为主。其中61.66%的人“没有献过血”,20.09%的人“献过一次血”,18.25%的人献血两次及两次以上。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12-15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