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10月《小康》
  栏目:封面故事
“后三届”:底层崛起的奋斗符号

★文 /策划/本刊编辑部 采写/《小康》记者 魏

     陈明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李 毅(旅美社会学家,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
  王  霄(原秦皇岛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空前绝后的群体
  王霄:人们往往把77、78级与“老三届”相提并论,并且从中归纳出这一群体鲜明的特色。这一交集当然是有道理的。粗略估计,在77、78级总共67.4万人中,“老三届”起码占了三分之一,即20多万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这20多万人的意义:
  第一,“老三届”是新中国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群体。他们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大体出生在1946~1952年,在红旗下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简单概括其特点:第一,接受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的训练和系统的理想教育,目睹了新中国所有的建设成绩,富有理想主义精神;第二,经历了新中国所有的政治运动和社会苦难,甚至在后期参与其中,比如在“文革”中充当先锋,后又集体地被抛入社会底层,因此对新中国的体制弊病有深刻的认识;第三,通过上山下乡和参军、当工人,是真正与中国劳苦大众结合的一代知识分子,经受了其他代际人群难以想象和难得经历的磨难与锻炼,对中国真实的国情和艰苦的生活有切实的体认,并对结束文革起了特殊的作用。
  第二,“老三届”中的77、78级大学生,是“老三届”中的佼佼者。据统计,整个“老三届”大概有2200多万人,而通过激烈竞争进入大学校园的77、78级中的“老三届”只有20多万人,可见他们是优中之优。除了上述“老三届”普遍的特点之外,他们更强烈地表现出由狂热趋向冷静、由冲动趋向理智、由盲目趋向思考、由浮躁趋向执着的特点。他们甚至在大学里就表现出了某些独有的优势,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各方面。比如,他们提出了“振兴中华”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表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迅速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与回应;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在年龄大、负担重、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不利条件下,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刻苦精神,也表现出明显的学习优势,引领了全社会的学习文化知识热潮。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10-15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