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5年09月《小康》
  栏目:小康时尚
海拔最高的战场:史迪威公路

★文 /樱子

1568959868145876.jpg

       60多年前,中国人在滇西徒手修筑一条通往境外的公路:中缅公路。

  1942年,滇缅公路因战事中断。1945年初,中美合作打通了另一条运输通道,并以中缅印战区司令“史迪威将军”的名字命名。史迪威公路,是那时中国通往境内外惟一的陆上通道。

  60年过去了。史迪威的名字,刻在中国人的心中。60年过去了,这条用生命筑就的公路,几经改道。但是从没被忘记。

  7月中旬,离日本投降60周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重新走过二战时海拔最高的战场——史迪威公路。

  7月,正是滇西的雨季。

  滇西山区,随时有雨带着泥沙树枝或石头,从密林深处冲出。有些山体也因为雨水的冲刷而出现坍塌。大小不一的石块带着泥沙和植物,跳跃着从山坡的高处一路冲下,横在公路中,一些受到冲击的路面上。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公路塌方。这些平时听来遥不可及的事,正在我的眼前发生。

  在这场没有尽头的雨中,在这个危机四伏的雨季来到滇西的山区。我的史迪威之行起程了。

  二战时海拔最高的战场

  我到来的第一站是保山。这是一个简单素洁的小城。电器店里几乎看不到日本电器。繁华的十字路口,不见日本电器的大型广告牌。有些地方,还拉着红布条,写着些与历史或民族情感有关的字样。保山的公路上跑着的车也以国产车为主。

  当年参加抗战的老兵们大都生活在交通不便的贫困山区。在保山遇到了李义钦,一个5年来与滇西抗战老兵的接触从不间断的普通人。他用图像纪录这些老人的生活现状。他用文字纪录下老人们关于当年战争的回忆。

  几年来,李义钦一直在史迪威公路上往返。他也说不清自己在史迪威公路上来来回回跑了多少趟了。他说,5年下来跑了多少次也没去统计了,一年总要跑个十几趟吧。

  李义钦说,现在从保山到腾冲,只要4小时的车程。而以前,走史迪威公路,从保山到腾冲,160公里的路,需要超过8小时的车程。他说:在新公路建成前,谁都不愿意去腾冲。因为那条公路实在不好走。崎岖、坎坷,一到雨水天,简直不可想象。

  据李义钦介绍说,史迪威公路要翻越高黎贡山,翻越这个二战时海拔最高的战场。那段路的落差在二三千米之间。在上高黎贡山后,是史迪威公路比较危险的路段。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岩壁。公路是沿着山势修筑的,总是拐过来拐过去的,90度的拐弯算是小的,180度的大拐弯也不少。

  中巴刚刚驶出保山市区。路开始变得坎坷起来。一侧是平坦宽敞的高速公路。另一侧是村庄是峭壁是悬崖。我想,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史迪威公路吧。坑坑洼洼的路面,有着浑浊的黄色积水。中巴几乎是跳着往前行驶的。那些积水被溅得好高。

  中巴越过怒江,越过高黎贡山。在崇山峻岭间,公路盘旋而上。一道接一道的急弯,一个又一个的上坡下坡。一边是无底的深渊,一边是入云的高山。那些云雾就在山间飘着,在脚下飘着,有些路段能见度不足十米。这时,我看到了熟悉的场景。那记忆来自二战时那张著名的照片“二十四道拐”。

  “史迪威公路”到底包括哪些路段?历史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从印度雷多到中国昆明的这段。他们认为,史迪威公路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

  我无法明确史迪威公路究竟有多长,无法明确史迪威公路的终点在哪里。但是,我知道,我曾经走过一段史迪威公路。走过这条用无数生命铺就的生命线。

  原来的老史迪威公路是运输抗战物资的,为了避人耳目,公路都开在深山里。现在的路是经过整修的,在猴桥口岸南四号界桩处,才可以看到“老史迪威”路段:杂草丛生,路面布满牛粪,不少低洼路段还露出60年前铺路的原木路基——这段路已成为当地老乡们运柴薪的路径。

  人命的代价为“1英里1人”

  1941年日军开始威胁滇缅公路的时候,美国陆军曾派工程师约翰·奥斯兰前来研究修建从印度经缅北到达中国的公路的可能性。奥斯兰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这条穿越原始丛林的公路,工程难度非常大。

  1942年4月底,日军占领缅甸后,切断了中国通往外部的最后一条运输路线(经滇缅公路从昆明到腊戍,然后走铁路到仰光)。

  在打开一条通往中国的新陆地路线之前,将战争物资运到中国的唯一途径是空运,从印度东北部起飞,通过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危险的“驼峰航线”。但是“驼峰航线”是空运航线,不但运输物资有限,运输成本也十分高昂。

  史迪威将军决定展开缅北战役,与此同时从印度开始修建公路。缅北地区处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余脉,不但高山峡谷众多,而且大多数地区覆盖着热带雨林。史迪威公路将穿越世界上地形最为复杂的地区。由于该地区气候多变,疟疾横行,蚂蟥、伤寒病菌随处都是,而且一年中有半年时间是雨季,人的最基本生活条件都不能得到保证,工程条件就更差。在修路期间,缅北地区仍然为日军所占领,公路的修筑将不断受到日军的骚扰。

  整个修路过程中,工程人员共搬运了13500000立方土。工程人员从河床中挖掘了1383000立方的砾石用于铺设路面。林务员采集了822000立方英尺的木材用于筑路。一条穿过沼泽的堤道使用了100万英尺的木材和2400根木桩。 他们修建了700座桥梁,包括战争中修建的最长的浮桥(1180英尺)。公路穿越了10条大河和155条小溪。这条公路的全程共修建了700座桥梁。 公路经过缅甸境内一些人迹罕至的地区。经过一些世界上最崎岖的地形。

  两支来自中国的部队,第10和第12独立作战工程团,加入了美国工程兵的行列,共同施工筑路。部队所面临的健康危害包括水蛭、疟疾和斑疹伤寒等疾病。有资料记载,史迪威公路的全程为1079英里。美军死亡1133人。生命的代价为“1英里1人”:624人死于战斗,63人死于斑疹伤寒,11人死于疟疾,53人溺死,44人死于公路事故,173人死于飞行事故⋯⋯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5-09-20


2005年01月(《小康》)


2005年02月(《小康》)


2005年03月(《小康》)


2005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