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3年12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评论
博物馆:文化与科普两翼齐飞

★文 /刘源隆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刘源隆

作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和新时代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窗口,博物馆不仅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促进社区福祉、推动人类美好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博物馆有着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培育科学素质的教育功能,既要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也要举起科学普及的大旗。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科学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让博物馆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也为今后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数字技术提升文化传播力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近年来,全国各地博物馆不断创新展示方式,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方式新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首先,以VR、AR、MR等扩展现实技术(XR)所构造的沉浸式传播是未来博物馆新式展陈重要方式。12月9日,“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放。展览中,艺术家们结合数字绘制、数字3D Mapping影像和AI算法技术,以当代眼光和独特视角来表现、挖掘和阐释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与丰富内涵。以“菱格世界”“万古遗珠”“东方微笑”“十方同源”“奇崛妙境” 组成“艺术时空体验区”,另有“教学互动体验区”及“衍生艺术品区”等,共同组成全景沉浸体验环境,石窟艺术得到全新演绎。

  其次,在以OpenAI的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情况下,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需要适应这一变化,从新技术的发展中获益。还是以中国国际博物馆为例,202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相继推出虚拟数智人“艾雯雯”和“仝古今”。目前这两位数智人已迭代了3项新功能:第一是作为义务讲解员,为部分展品提供讲解语音;第二是推出文物短视频,于线上讲解国博精品文物知识;第三是开放中华文明云展,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的虚拟展厅中,带领人们沿着不同主题的观展路线,感受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

  以文化艺术促进科学亲和力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无疑是为了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博物馆的展陈就离不开文化艺术的表达。比如借助音乐表现,展览的科学知识就能让观众记忆深刻。

  在上海天文馆,独特的音乐设计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例如在“家园”展区的“行星八音盒”展项,上海天文馆为每颗行星赋予了不同的“音乐性格”——地球的主题音乐就像是摇篮曲,火星的主题音乐比较激进,金星的主题音乐优美俏皮。“宇宙”展区的“时空”区域由两个空间构成,旋律音乐在两个空间播放,营造出一个相同声音环境,但每个空间仿佛都有自己的沉浸式音响系统。

  近年来,不少博物馆、科技馆还开发创排了大量科普剧项目,将科普知识和科学实验以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使青少年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接收到科学知识,并感受到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去年底开馆的成都自然博物馆,至今共计接待观众200余万人次。在该馆诸多体验项目中,最受欢迎的便是科普剧。在开馆运行的一年中,成都自然博物馆已陆续创作了《侏罗纪最大恐龙评比大会》《小明的环保梦》《博物馆寻祖记》等科普剧,将自然科学知识融入动人的故事情节中,让科普教育展现出独特的人文魅力。

  在深圳,由中华曲艺学会曲艺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和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共同发起成立的深圳青少年说唱艺术团,创新性地用曲艺艺术表达科学知识,同样为深圳的科技场馆营造了青少年喜爱的文化氛围。(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12月下旬刊

 
编辑:明晓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3-12-22


2023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23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23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23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