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3年10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专栏
人与自然:作家的自然

★文 /戴荣里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戴荣里

作家进入老年时光,该放下的就放下了,一切回归自然。

  作家孙犁在七十七岁那一年春天——也就是一九九零年,写过一篇《楼居随笔》。在这篇文章里,作家谈到了观垂柳、观藤萝、听乡音、听风声的四种感受。作家进入老年时光,该放下的就放下了,一切回归自然。在观垂柳中,作家感受到了垂柳是“梦幻的树”,“平原大地,就是柳树的天下”。自己长出来的柳树,成了大地上的主人。作家通过楼下的垂柳,感慨人生,让读者多了些许感叹。藤萝架很美,藤身长到碗口粗不容易,一夜之间就被人毁坏了,成长的艰难,一旦根断花消,美景不再。作家谴责毁坏者缺少对生命呵护的道德。乡音是匆忙生活容易忽略的美好,人至清闲时,很容易回想起青年时代的乡音。听西河大鼓传递出的乡音,让作家思念故土、依恋家乡。孙犁先生所居住的楼房,处在五条小岔路口的交叉点上,风力大,吼鸣声让作家惧怕。作家由此风想到抗战时期的草木皆兵的风、个人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怕受到小人陷害的风,以至于作家很少有“安眠的夜晚、幸福的夜晚”。这四种眼观耳听来的感受,既是作家的日常生活,也透出作家老年回归自然人性可爱的一面。孙犁在青年时代,曾狂热地追逐鲁迅先生的脚步;写完《楼居随笔》后两年,孙犁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作家和文化的话题,认为作家和学者走的不是一条道。作家的自然之举,是创造真善美文化的根本。又过了七年,孙犁先生永远离开了读者。孙犁晚年对自然的倾向性明显,让读者感觉到作家真实写作的力量。巴金先生晚年撰写了《随想录》,反思自己。作者直言不讳自己曾经性格扭曲,让读者感受到巴金剖析自我的自然与真实。

  王鼎钧先生是散文大家,这位生于传统、善于感受民间情怀的作家,不仅继承了中国散文传统的精神气质,也融入了自己经历颠簸和外国散文佳作的精神光辉。王鼎钧“经历七个国家,看过五种文化、三种制度”之后,文学书写的人性和智慧,闪烁着艺术的光辉,真实而不板滞、继承传统而又超越传统。在乡愁美学的旗帜下,王先生的散文,倾向于小说体散文、寓言体散文、诗化体散文的创新。王先生将魔幻现实手法融入到散文创作之中达到了雅俗共赏、繁简一体、大小统一、多元审美共存的境界。读其散文,能尽情享受叙述之美、说理之透、讲情之柔。作家的成功,得益于他描写故事的真实、对人性捕捉的细腻、对现象背后遮蔽的文化现象思考的深邃。王鼎钧的作品,得益于依托自然人性挖掘的成功。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之所以耐读,就在于他始终保持淡泊的心理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作家乐于作画、喜医善文,乐于生活中的琐碎,书写身边的小人物、小故事。其画,三笔两笔显出禅意;其制作的菜品,让人垂涎欲滴;其对通常物事的描写,让人咀嚼再三。山丹丹花活几年就开几朵花的细节;槐花开了,养蜂人来了;贴秋膘就要吃烤肉……作家的文字,看似无意、信马由缰却又紧扣主题。汪曾祺先生之所以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与其贴近自然的品格大有关系。

  三位作家,三类写法,皆成大作。作家的自然,是三位大家作品受到读者欢迎最关键的因素。作家与自然密不可分,自然写作的作家,自然就会拥有喜欢真善美自然之美的读者。

戴荣里.jpg

偏向于城市建筑的作家,

动情于哲学思考的工程师。

  作家的自然,是三位大家作品受到读者欢迎最关键的因素。作家与自然密不可分,自然写作的作家,自然就会拥有喜欢真善美自然之美的读者。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10月下旬刊


 
编辑:明晓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3-10-20


2023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23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23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23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