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3年05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治理
治理:书写创新治理的“昆明答卷”

★文 /郭煦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郭煦

  昆明探索出一条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1683268408803573.jpg


摄影/郭煦

  市域社会治理,做得怎样,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安定有序,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

  自2020年5月昆明市被列为第一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开拓创新、务实苦干,把握时代特征、遵循治理规律,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近年来,昆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总指挥部以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为抓手,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高站位推进,通过构建“七大体系”有力保障创建工作开展,形成了边疆民族地区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探索具有昆明特点、边疆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昆明路径。

  社区之变见证治理水平提升

  “我建议把竹园改建成一个小公园,让村民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建议在龙潭河搞一个健身步道,方便游客游玩,也增加农户收入。”……在2022年12月13日至16日举行的“昆明发展我参与·社区发言人”主题活动上,来自全市13个社区的65名“社区发言人”共同为全市社会治理成果点赞发声。

  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从“我提出、你办理、我收益”到“我主张、我参与、我推动解决”,2022年以来,昆明市委社会工委重点推进“民生小实事”和“我家昆明·美丽家园”系列工作,努力把一条条建议形成一个个小实事,让一个个小实事串联起服务群众的大民生,通过“发言人”的讲述,看到昆明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见证昆明的社区之变、人心之美。

  此次活动中,65名“社区发言人”由县(市)区委社会建设工作专班负责人、社区负责人、驻社区单位负责人、物业管理企业负责人、“楼栋长”“十户长”、居民代表等人员组成。

  在东川区碧谷街道新街社区园丁小区,作为楼栋长的社区发言人杨东说:“我在园丁小区居住了20年,没见过这么大的改变。过去没有物管、没有绿化、没有路灯,到处乱糟糟。今年社区争取资金实施‘民生小实事’项目,小区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

  东川区碧谷街道新街社区园丁小区基础设施老化、车辆乱停乱放、环境脏乱差情况严重,为多年“三无”小区。今年以来,东川区社建办、碧谷街道、新街社区先后在园丁小区召开3轮居民协商会议,最终确定改造措施。经街道、社区多方协调,昆明市生态环境局东川分局、碧谷中心学校等辖区爱心单位,为项目共筹集资金15.28万元,弥补“民生小实事”项目资金缺口,推动小区改造项目40天完工。东川区委社会建设工作专班负责人说,在小区环境提升改造中,许多过去“只抱着手看”的居民都动起来,才有了今天园丁小区的美丽转变。

  如果说东川区园丁小区是靠居民拿主意实现多方支持提升小区环境的,寻甸县月秀社区江山阅小区则是靠发挥非公党组织、物业、群众、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作用,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础,整体推进“百佳小区”示范创建工作,并得到群众支持的。

  石林县五棵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所忠明说,五棵树村在打造民族特色小镇前,村民年均收入也就几千元,随着这几年村容村貌整治以及村民素质提升,前来游玩的游客多了,民宿发展起来了,餐饮带动起来了,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两万多元。

  在宜良县九乡乡甸尾村天生桥村小组,一条顺龙潭河新建的健康步道,将游客轻松引至河流景区。正是靠着“民生小实事”项目的实施,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藏在山中的小山村。市民周末携家带口来天生桥村玩耍、采摘,还购买村民家中的土鸡、鸡蛋、腊肉。村民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份环保责任感。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村民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照。

  在阳宗海风景名胜区汤池街道温泉花园小区业主王晓静眼里,小区里各家各户的阳台几乎一夜之间就漂亮起来了。在社区带领下,大家纷纷行动起来,一起美化小区家园。

  作为全国社会治理的明星社区,西山区永昌街道永兴路社区“帮帮团”几乎家喻户晓。刘启云是永兴路社区居民,也是“帮帮团”里面的骨干成员。她表示,永兴路社区虽然是一个老旧小区,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幸福感最强,不信你在街上随便找个居民问问。这番话的自信源于多年来永兴路社区一直朝着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受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方向努力。

  明通巷社区是盘龙区的老旧居民片区,居民适老化建设需求强烈。为解决许多院坝楼道老年人上下楼困难问题,社区在楼道加装了暖心椅。但哪些楼道需要安装?怎么装更方便居民?社区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群众很快把意见反馈出来。最终16个院坝105个单元安装了210把暖心椅,受益群众达2000余人。

  截至目前,明通巷社区已完成12个“民生小实事”居民小区工程类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58万元,其中政府补贴51万元、撬动居民出资4万余元。虽然居民出资不多,但以这种方式激发和推动群众参与形成的活力不容小觑。在12个“民生小实事”项目中,居民参与率达82%,还挖掘出社区能人18人、孵化居民自组织2个,带动解决33个项目难题。

  昆明市委社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昆明发展我参与·社区发言人”既是代言人,又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他们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实际体会出发,将昆明近年来的社会治理成果用“发言”的方式展现出来。让身在社区的“发言人”自己说、自己讲,不仅拓宽社区居民的表达途径,更是拓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式的一大突破。

  “五社联动”赋能善治之城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特别提出,“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2021年以来,昆明市在过去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基础上,将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纳入其中,吸纳多方力量参加基层治理,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能,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格局,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从“三社联动”到“五社联动”,昆明探索出一条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呈贡区乌龙街道彩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段超介绍,彩云社区是呈贡区首批城市社区,以云提案项目大赛为突破口,找到了破解社区治理组织小、人手少、矛盾多、困难大等老大难问题的办法,激活了社区治理的一池春水,让大量的群众诉求在“家门口”得到解决,推动社区治理从“独角戏”走向“大合唱”。

  西山区建立健全“五社联动”社区治理项目运行机制以来,马街街道马街北路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汪丽娟明显感受到辖区居民的态度变了。

  “以前,社区开展社会治理相关项目,大家都很被动,态度都是‘要我做’。现在,他们的态度转变成了‘我要做’,大家真正觉得社区就是自己的家,要想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就必须积极投身社区治理工作。”汪丽娟说。

  据悉,西山区已经建立“五社联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五社”组织联建、信息联通、服务联办、问题联治,促进“社区工作者+社工+志愿者+居民”多元主体积极互动,有效解决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022年,西山区累计投入资金450余万元,立项实施“五社联动”社区治理项目28个,项目服务内容涉及社区文化营造、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出租房规范整治、为老服务圈打造、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老旧院坝治理、广场治理等。

  昆明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处处长彭伟介绍,为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全市民政系统“攥指成拳”、多点发力,通过“五社联动”提高社区多元行动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实现服务力量和服务资源的整合与高效配置,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并实现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好一公里”的转变。

  在西山区永昌街道盛高大城社区,这个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全国防震减灾示范社区”等称号的样板社区,“五社联动”成为居民幸福加码的秘笈。盛高大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苏群介绍,2017年以来,在西山区民政局大力支持下,该社区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警务室、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为依托构建“五位一体”社区为民服务站,在完善“盛高大城社区民主议事协商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的同时,引入西山区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新实施“三社联动”“五社联动”社区治理项目,充分调动社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历时5年,社区逐步搭建起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为了给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造血,在社区议事协商的基础上,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通过专业方法培育和发展18家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涵盖文化娱乐、志愿服务、城乡互助等方面,并推动组建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每月定期召开会议,社工定期提供指导,协助解决问题,规范团队管理,同时积极动员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社区对外的扶贫济困帮扶活动。例如,推动3个文化娱乐类社区社会组织关注社区环境,形成社区环境美化志愿服务团队;引导热心骨干关注城乡需求,组建盛高城乡互助市集志愿者团队,将志愿服务带到乡村,推动城乡互融、实现城乡互助。

  如今,在春城这片热土上,社工站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五社联动”焕发勃勃生机。依托分布在各个社区的社工站,昆明鼓励社会各界具有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愿意为服务社区贡献时间和精力的志愿者,以及广泛的社会慈善资源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合力。

  “七大体系”走出昆明路径

1683268456327316.jpg

合力 为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昆明市多点发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并实现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好一公里”的转变,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摄影/郭煦

  近年来,昆明市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总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相关领导担任副总指挥长。

  根据重点工作任务设立17个分指挥部,分别由市级领导任指挥长。从成员来看,囊括了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以及66个市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目前,昆明市已构建具有云南元素、昆明特点的“1+7+N”政策框架。

  其中,“1”指加快编制昆明市社会建设“十四五”规划,制定《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规划纲要(2018—2035年)》;“7”指围绕“七大体系”建设,系统梳理市级政策文件,制定涵盖57个方面的全市社会治理政策制度体系,目前已制定出台38个文件,另有19个文件也列入了近期政策制度编制计划;“N”指紧盯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短板,与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联合启动社会治理领域立法调研,畅通社会治理立法工作渠道,推进《街道办事处条例》《社区治理促进条例》等前期立法调研,加快《物业管理条例》《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等立法进度。

  昆明市成立了市委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委社会工委具体履行社会建设“顶层设计、统筹协调、重点突破”职能,成为全国为数不多设立常设部门统筹推进社会建设工作的省会城市。同时,在县(区)成立工作专班,在街道成立社会建设办公室,在社区(村)推行“楼栋长”和“十户长”,形成全面统筹、协调各方、上下联动、左右联通的“五级”治理组织链条。

  此外,昆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全市77个街道建立党建联盟,在493个社区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进社区双报到双报告”等机制,向民族聚居村派出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工作队。编制全市社会建设五年规划,构建“1+7+N”政策制度体系。推行“一网四中心”政务服务模式,推行“民生小实事”,政民互动共同解决“小区停车秩序整治”“厕所革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洗手设施全配套”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目前,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12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7%,志愿服务组织达4600个,“市民河长”“滇池卫士”等纷纷涌现。全市打造100个城乡治理创新示范社区和“社会治理百佳小区”,成功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石林、禄劝、寻甸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各级示范点达2154个。

  前不久,昆明市在北京举行昆明社会治理指数新闻发布暨专家研讨会,正式发布《昆明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数报告》,提出了“社会治理综合指数”和“县域社会治理指标体系”,全方位展现昆明近年来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指数表明,昆明“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11个正向指标高于全国平均值,“城镇登记失业率”1个逆向指标优于全国平均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高于全国省会城市平均值。

  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教授李玮表示,昆明的社会治理评价体系构建合理、数据客观精准,并且进行公开发布,在展示成绩的同时,不回避短板弱项,是一次勇敢的、有价值的尝试。北京国际城市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连玉明表示,《指数报告》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权威性,对其他城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治理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的过程。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昆明社会治理还有许多新考题要作答、许多新问题要解决。下一步,昆明市将坚持党建引领、民主协商、多元参与、重心下移,大力实施社会建设体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覆盖、基层社会治理固本、社会力量协同创新、社会文明水平提升、平安昆明示范创建“六大工程”,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步伐,着力打造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昆明样板”。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5月上旬刊



 
编辑:周经韬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3-05-06


2023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23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23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23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