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3年04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振兴中医药!中医药新风口

★文 /赵狄娜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赵狄娜

  我国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中医药的传承、发扬和创新因为现代科技的融入迎来了新的机遇。

QQ截图20230413105817.png

摄影/宁颖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长期以来,中医药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医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方面有独具的特色与优势,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群众卫生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扶持中医药的方针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迈出坚实步伐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医药开启产业化进程,中药材的栽培和养殖开始大力发展。从单一品种、个体分散种植到多品种的集约化生产,从古典药铺、手工作坊到机器化标准生产的中成药厂,我国中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中药研究取得新成就,新剂型面世为中药产品注入了新活力,但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缺乏管制,中药发展遇到瓶颈。对此,中医药管理机构应运而生,成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引擎,为中医药事业的快速重振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3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3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要求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各地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置中医人员,加强人员培训。要丰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性和适用性,注重发挥中医药健康教育作用。

  2014年2月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信息:由中国专家担任项目提案人制定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国际标准正式出版,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首个发布的中医药国际标准。随后又陆续发布《中医药——人参种子种苗——第一部分:亚洲人参》《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和《中医药文献元数据》3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这是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指出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总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能力大幅提升,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发展环境优化完善,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在这一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中医药”作为ISO/TC 249永久性名称。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更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此后15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是新时期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年8月,国务院同意建立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旨在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统筹做好中医药工作。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振兴发展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进行系统部署,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明确了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任务。12月25日,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从此中医药发展有了国法的保障。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中医药法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形式体现出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中医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两个配套文件《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并实施。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到202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要迈上新台阶。届时新模式将被广泛应用,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基本实现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

  2018年4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制定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发布,收录方剂100首。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出台《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13部委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传承保护少数民族医药。11月28日,中国“藏医药浴法”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2010年“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后,包含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再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月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关于传统医学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内容涵盖标准规范、临床指南、数据整合、资源利用、能力建设等。

  2019年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为中央深改组首次专门审议关于中医药的文件。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是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中医药文件,从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等6个方面提出了20条意见。

  2020年初,湖北省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两批高级别专家组抵达武汉,中医药人在武汉分类开展救治工作,中医药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此次疫情防控一大亮点。9月2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在充分考虑中药特殊性的基础上,为促进中药创新、加快中药新药上市提供了重大政策利好,同时也为中药研发机构和中药企业等提出了更高要求。12月21日,国家药监局出台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我国中药产业创新发展。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三五”规划阶段,国家对中医药大力扶持,发展中医药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其方向和工作重点,中医药产业振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稳步高速前进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医药在发展的快车道上高速前行。一系列支持传统中医药的政策频频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中医馆”建设,开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诊所,开设中医类专业,建立中医类人才培养机制……如何继续建立健全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深入实施中医药法,把中医药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创新好、利用好,成为重中之重。

  2021年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此举再次突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中医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价值。《政策措施》指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部署,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认真总结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经验做法,破解存在的问题,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针对当前中医药发展出现的薄弱环节和改革难点,聚焦破解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全面加大对中医药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出7个方面28条政策,强调要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

  与此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2021年确定为“深化落实年”,是推动谋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极其关键的一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医药行业戚学政等16人和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个集体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奖,中医药助力脱贫攻坚成果显著,并将继续在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优势,做出贡献。

  此外,中医药的抗疫贡献显著,为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健康屏障。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表示,“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紧急情况下,我们解释了部分中药重要的机制,对于它们的靶标、性质都有了清楚了解,并火线评价药物、研制新药,中药进入治疗的方式也成为经验,对未来更重要的启迪是重视中药的可及性。”他将中医药战“疫”归纳为四个贡献:集中隔离、服用中药,有效地抑制了疫情的蔓延;中药进方舱治轻症、普通型患者,控制了由轻症转重症的比例;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患者,疗效显著;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治疗新冠肺炎后遗症。“重视中药的可及性,是给中华民族争生机,给西医同道争时间,让他们有时间去研究疫苗和特效药。”

QQ截图20230413105917.png

  积极推进 要把中医药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创新好、利用好,充分发挥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作用。

  2022年3月,《“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为首个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的中医药五年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指标的设定更加体现新时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要求,共部署了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中医药人才队伍等10个方面重点任务,以及11类共44项重大工程项目。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牵头制定的系统部署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分别提出中医药人才工作“十四五”和中长期的主要目标,并从吸引、集聚、激励人才和加强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措施。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中药市场整体规模已经达到8864亿元,2022年接近1万亿元,中医药产业正迎来“新风口”。不断壮大和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产业正在守护更多人的健康,“中医生活化”和“生活中医化”已成趋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介绍,近年来我国始终深入开展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加快推进中医学术活态传承,对包括国医大师在内的200多位名老中医、老药工的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制定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通过临床和机理研究,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非小细胞肺癌、糖尿病、慢阻肺等一系列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一批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吴振斗表提到,进入“十四五”以来,围绕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相关部委制定实施了《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该规划计划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打造10个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品牌项目,建设50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和一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加强中药类产品海外注册服务平台建设,组派中医援外医疗队,鼓励社会力量采用市场化方式探索建设中外友好中医医院。”

  2023年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下称《方案》),统筹部署了8项重点工程,安排了26个建设项目。提出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方案》针对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国际化等领域全方位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加大投入与机制体制创新并举,压实各方责任,力推中医药资源扩容、产业升级和渗透率提升,中医药行业将迎来长足发展。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交出了五年来中医药系统亮眼成绩单,一句“守护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赋予中医药神圣的责任与使命。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吴焕淦表示:“在‘后疫情时代’,人民群众健康仍面临诸多挑战,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和重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中西医协同攻关为抓手,健全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推动中医药科技与产业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儿科临床研究所所长张涤则建议:“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巡讲机制,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基层、进乡村,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和健康养生知识。积极拓展中医药文化社会传播渠道,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当下,我国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中医药的传承、发扬和创新因为现代科技的融入迎来了新的机遇。未来也将继续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持续深化改革、守正创新、开放合作,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人才队伍、科研能力建设,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使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4月上旬刊


 
编辑:刘淞菱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3-04-13


2023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23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23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23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