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3年02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评论
评论:中国科幻 中国价值

★文 /彭超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彭超

  在面对全球危机时,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开太平”?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流浪地球2》给出了中国的回答,“我在,我一直都在”。

  时隔四年,《流浪地球2》在2023年春节档上映,并成功引起观影热潮。不少观众在走出电影院的时候,都不禁感叹道“只有中国才能拍出这种科幻片”。这并非是说技术,而是指向影片所体现出的价值观,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价值。何出此言?在看惯了好莱坞大片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在面对未来生存危机时,中国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流浪地球2》的叙事大致可以分为三条线索,分别为李雪健饰演的周喆直作为联合政府中国代表据理力争坚持“移山计划”(后更名为“流浪地球计划”)、吴京饰演的刘培强被选拔成为领航员国际空间站航天员并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在履行工程师职责时还希望在数字生命世界给因意外去世的女儿完整的生命。这三条线索最终汇集到一起,给出了中国的回答,“我在,我一直都在”。

  影片呈现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形象。身穿中山装出场的周先生是联合政府中国代表,他目光坚毅、神态沉稳,在太空电梯遭遇袭击、月球发动机濒临破产、联合政府乱了阵脚的时候,是他委任中国科学家,扛下了建设月球发动机的重任。当他的同事质疑联合政府处置不公时,“这公平吗?”他给出的回答是“危难当前,唯有责任”,掷地有声!责任是使命的召唤,也是能力的体现,在关键时刻,是中国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在面对分歧意见时,他以“人类股骨”为例发表演讲,引导人类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共同面对人类所面对的生存危机。影片传递出重要信息,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也有足够的智慧,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组织者和协调者角色。

  “情感”是《流浪地球2》着力探讨的话题。为此,影片给了刘培强更为完整的成长线,演绎了一位普通人在面临危机时,是如何竭尽全力保护身边挚爱之人。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对家庭成员的关爱成为行动的动力,他对身患癌症妻子的深情、对幼子的不舍,也形塑了人物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然而,电影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这种情感进一步扩大到人与人之间、人与地球之间。刘慈欣在第73届雨果奖获奖感言中曾说,“看到整个人类将力量聚合在一起,这是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能见到的景象”。现在,影片告诉我们,是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构成了人类聚合的动力。为什么中国科幻非要带着地球“流浪”?对亲人的呵护、对家园的依恋,这种仁爱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生命的底色。

  “数字生命计划”是影片中另外一种解决地球危机的方案,利用的是意识上传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把人类的意识上传到计算设备,计算设备能够模拟大脑的运作,对外界输入做出相应的反应,甚至具备自主意识。在科幻作品中,意识上传被视为重要的生命延续技术,让人类获得永生,使人类能够在全球灾变、星际旅行等极端情况下存活下来。虽然在影片中这项计划被叫停,但在最后关键时刻,恰恰是进入数字生命世界的图恒宇在女儿的超强计算能力协助下,输入密码圆满完成组织交给他的任务。这也让人类重新思考身体与意识、虚拟与现实、技术与伦理的关系。在影片片尾曲中,刘欢深情演唱“我在,我一直都在,哪怕遁入永远的虚幻”。即便进入“虚幻”,中国人也一定牢记使命,一定行。

  北宋大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面对全球危机时,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开太平”?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流浪地球2》给出了中国的回答,“我在,我一直都在”。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文体学院讲师。)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2月下旬刊

 
编辑:容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3-02-22


2023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23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23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23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