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2年12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科学强国
“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丨谢光选:逐梦苍穹,铸箭为国防

★文 /综合

  “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

  中科院学部成立60多年来,先后选聘产生了149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百年诞辰院士有20位,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吴良镛院士等。“科学强国”栏目将持续刊登这些院士的故事,展现他们的人生风采。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中国军事工业在如今无疑是一条光明大道。但在谢光选刚刚接触到军工业的时候,却是一条举步艰难的“羊肠小道”。可是,他却是硬生生将中国导弹事业的“羊肠小道”撑了起来。

-+¦G-í.jpg

人物小档案

谢光选

(1922.11.5-2016.2.22)

  江西南昌人,中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和主要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

  “我是一个没喝过一天‘洋墨水’的‘土专家’。”我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光选曾这样自我调侃。

  但是,对于航天,这位“土专家”始终抱着“中国不能在静止轨道上缺席”的壮志,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开拓和发展,以总体设计负责人的身份参加了各种型号的导弹、火箭飞行试验,使我国的火箭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兵工到航天的实干派

  1922年11月5日,谢光选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一个世代书香家庭。祖父是当地知名的儒医,他把孩子的教育看作头等大事,谢光选的父亲也曾教育子女“读千卷诗书,学一技之长”。在这样的诗书之家成长,谢光选从小便勤奋读书。

  1942年秋,完成高中学业的谢光选被西南联大、中央大学和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三所大学同时录取。而此时,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进行抗日战争。学成报国、为国尽力的信念,让谢光选心里有着清晰的选择。同年11月,他步入了当时拥有最高铸就兵工技术的兵工学校——重庆兵工学校。

  五年寒窗,谢光选不遗余力地扩大知识面,培养能力。当时著名的土木工程学教授丁观海把国外弹性力学理论引进中国,他便挤出时间去听丁教授的课。被丁教授的弹性力学理论点化,从那时起,谢光选开始认识到:导弹不是一个硬体,而是软体,就像一根抖动的教鞭。正是靠这种探求精神,谢光选成为弹性力学理论的应用者。

  1947年,大学毕业的谢光选被分配到沈阳的九零兵工厂。辽沈战役胜利后,这家兵工厂被解放军接管,改为中央兵工总局724厂。当时国家急需新式武器,刚毕业的谢光选担任教员,在工厂的技术干部补习班教工人识图。

  谢光选善于思考,也注重实践,工作中常有创新之举。1950年,抗美援朝战场上需要反坦克火箭弹。兵工厂组建了火箭弹研究“七人小组”,谢光选担任工程师室主管技术员,开始设计与研制火箭弹。经过努力,总共研制成5种火箭弹和5种火箭炮,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1956年10月,国防部五院成立,钱学森担任院长。谢光选被陈赓大将推选,调往北京,从事导弹与火箭研制工作。

  中国导弹传出东方巨响

  1958年5月,聂荣臻元帅向国防部五院部署了P-2导弹仿制工作。时任第一总体设计部综合实验室主任的谢光选,带领几十位同事负责发射运输设备、加注设备、遥测试验设备的研制和大型试验的组织准备工作,这是谢光选第一次解剖外国人研制的导弹。

  运载火箭是十多个学科、百余个专业技术的复合体,尽管谢光选有着近10年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但他还是感到要补充、更新的知识太多了。在仿制时期,他时常从一本《宇航工程手册》中找答案。为了了解P-2导弹的总体结构、组成部分、单元配制、器件、材料,他不但掌握了英语、德语,还攻读了俄语,自学了陀螺力学、控制论、可靠性数学、微机应用、低温传热学、二相流和热传递的新进展等专业知识。

  1960年9月10日,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20天,在我国国土上,中国航天人用自己研制的燃料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仿制导弹。可是亲临这次发射的谢光选却感到很不是滋味,原因是这毕竟不是自己的导弹。从那时起,谢光选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导弹。

  随后,我国加紧进行仿制导弹的任务。这时,谢光选出任第一研究院总体部五室主任。五室属于大型试验综合试验室。为圆满完成仿制任务,谢光选翻译整理了许多资料,攻克了一道道理论难关,制定了技术细则。1960年11月5日,是谢光选铭记在心的日子。在他38岁生日的时候,他和其他研制人员一起仿制的第一枚东风一号导弹平安地发射升空。这年,他被任命为总体部副主任。

  1962年3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小近程一级火箭DF-2试飞失败,谢光选作为总体主任设计师,通过总结国外经验,按系统工程要求,编写了必须经过单项和综合性试验共17项地面试验才能允许进入现场参加飞行试验的研制程序,为火箭的发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6月,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终于发射成功。1964年10月,我国原子装置试验成功,震惊了全世界。

  1966年10月19日晚,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元帅、聂荣臻元帅等领导听取了来自发射基地的任务准备情况汇报。当总理提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16字方针时,谢光选作为导弹核武器技术协调组长,心想“我做不到万无一失”,便举手站了起来表达了自己的顾虑。

  见到这么“钻牛角尖”的一线科研人员,周恩来总理笑了,解释说:“什么叫万无一失?只要你们把能想到的问题都想到了,能做到的都做到了,能够发现的问题都找到了,就是做到了万无一失。如果客观条件不具备,我们还有没认识到的问题,属于吃一堑长一智的问题。如果你们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应该做到的没有做到,造成损失,我总理不答应,不严肃不认真,我不允许。”这些话语使谢光选受到了鼓舞,也受到了鞭策。

  1966年10月27日,新疆罗布泊戈壁滩上空传出的一声巨响,令全世界为之震惊。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携带原子弹弹头,从酒泉发射基地起飞后,准确命中预定目标,并成功实现核爆炸。

  罗布泊上空升起的巨大蘑菇云,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能够用自己的导弹发射核武器的国家。消息传来,举国欢腾。

  成功将长征三号火箭送上天

  1974年11月,长征二号二级火箭因一根导线拉断而导致首飞实验失败,谢光选受命负责组织第二次发射。通过纠正和补救设计缺陷,采用5项技术改进措施,谢光选提高了火箭设计的可靠性,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测试检查工作,及时更换箭上“不放心”仪器设备数十台。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火箭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1.8吨,这也是我国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获得成功。

  1977年谢光选被任命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随后出任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为了攀登更高的科技高峰,这位没有留过洋的“土专家”以“勤奋”和“务实”为座右铭,致力于新型火箭的开拓和发展。谢光选与科技人员一起,做了大量研制工作,确定了36个与低温技术有关的课题,解决了长征三号火箭的技术关键,为采用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铺平了道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采用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

  1984年1月29日,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发射,卫星没有进入转移轨道,仅进行了通信试验,在考虑到低重力场等因素的影响后,同年4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再次发射获得圆满成功。这次发射,为中国打开世界通信卫星发射市场的大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亚洲一号”卫星精确送入轨道,这是我国高技术产品首次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

  1991年,谢光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2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93年的光辉历程,告别了毕生为之奋斗的航天事业和跟着他脚步前行的人们。

  (《小康》·中国小康网李慧君综合整理)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2月下旬刊


 
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2-12-21


2022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22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22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22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