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2年11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乡村振兴
激活乡村振兴,康养生活受热捧

★文 /侯满平 彭伟兰 董宗健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侯满平 彭伟兰 董宗健

乡村康养生活有利于现代人放松身心,舒缓人们因工作及学习所产生的各种压力,并恢复再生产所需的体力及身心潜能。

1669272845637850.jpg

摄影/宁颖

中华民族历来就重视健康养生,古有扁鹊创五禽戏法、始皇求仙问道及名士炼丹修性,此皆为康养行为。康养,即健康养生。身处现代社会,人们体验着多种康养模式,从资源利用方面来讲有乡村康养、食药康养、森林康养、温泉康养等,从形态形式方面可分为运动康养、静修康养、文化康养、艺术康养等。

当今乡村康养生活越来越受到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高度发达,人们对高质量生活需求的意愿不断攀升;二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愿望越发明显;三是后疫情时代的突然到来,导致人们对康养生活更加向往;四是乡村康养生活有带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社会高度发达,人们对高质量生活需求的意愿不断攀升。在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文明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体得到改善,已从单纯追求物质生活向平静、祥和、古朴、优美的乡村田园生活看齐,当下如火如荼的乡村休闲度假现象就是现实例证。人们已厌倦了城市中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对绿色生态美丽乡村生活的追求成为当下城市居民的一种时尚,这也必定是未来人们生活的潮流,发达国家已朝这一方向发展。

生态、美丽、轻松、舒朗的郊野风光及乡土风情能给人们愉悦、享受及怀旧感,慢行、慢食、慢活是乡村休闲生活的特质,乡村中新鲜空气润肺醒脑,山泉洗血净身,有机食物色味俱佳,乡土文化长知增乐。乡村康养生活有利于现代人放松身心,舒缓人们因工作及学习所产生的各种压力,并恢复再生产所需的体力及身心潜能。

随着人们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追求健康长寿的愿望也越发明显。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开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总人口是141178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长寿人口越来越多。因此,长寿人口的各种需求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带病生存的比例越来越高,慢性疾病上升的势头也在不断增加,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上升,乡村康养生活自然就成了当下人们追求健康的有效方式,乡村康养生活有防病治未病的辅助功能。

乡村康养生活中,休闲养老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主题。现在人们常常提到乡村休闲养老,其实并不是指让老人们回到纯农村环境中去生活,而是在有优美乡村环境的居所中为需要养老的人士提供一个更好的、有全方位保障的生活场所,实现“快乐养生,健康养老”,而不是为了养老而养老,更不是传统意义上待在房间中或病房中养老。乡村康养生活正是现代城镇老年居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

后疫情时代的突然到来,让人们对康养生活更加热切向往并且努力追求。疫情的蔓延主要是因为病毒通过人群密集接触而大量传播,目前全球疫情的传播链条主要集中在人口密度比较高的城镇地区,而乡村地区相对表现良好,这与乡村人口稀疏、环境良好有一定关系。

乡村地区的湖泊、草原、林地、温泉、田野等自然生态资源,能为康养生活提供舒朗、慢节奏、膳食营养的优良条件。乡村中拥有小桥流水、花溪曲径、鱼儿漫游的美丽环境,日常生活中可更多进行赏鱼、下棋、学习书法和民间工艺等娱乐活动,人们置身其中可以远离喧闹都市,享受乡野恬静,更利于颐养身心。一方面能够参与适度的农事劳动,增加强身健体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能通过自身的劳作种植收获品类丰富的安全绿色食品。抵抗疫病的关键还必须依靠人们自身身体素质的强弱,乡村康养生活为人们增强身体素质提供了理想的绝佳场所及栖居环境。

乡村康养生活有带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在近期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但人们的生活性支出是刚需消费,大中城市的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正在逆势增长,特别是对乡村康养生活的需求不断攀升。近期各地乡村休闲旅游甚至呈现出逆势增长的趋势。乡村休闲旅游生活、乡村康养生活,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日常生活,表现为以康养要素为主,近几年乡村民宿得到强势发展就足以说明这一趋势。各地都在鼓励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特别是有特色的乡村休闲游;到乡村中住民宿、过乡村康养生活、在乡村地区的生活消费,极大地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甚至推进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1669272906301965.jpg

快乐养生 推进乡村康养生活发展需要乡村地区改善乡村环境,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升乡村服务的质量。摄影/宁颖

与此同时,推进乡村康养生活发展需要乡村地区改善乡村环境,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升乡村服务的质量,因此急需乡村服务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当下乡村休闲及康养服务的专业人才,且未来需求旺盛,这一新趋势值得社会各界及培养人才的高校关注并参与其中。

(作者侯满平系博士,合作博导,河北东方学院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作者彭伟兰系河北东方学院讲师;作者董宗健系河北东方学院助教)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1月下旬刊

 
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2-11-23


2022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22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22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22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