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2年09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本期策划
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延续千年文脉滋养一方百姓

★文 /王际娣 高睿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王际娣 高睿

  延续千年文脉,造福一方百姓。黄埔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遗存。近年来,黄埔区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及推动历史遗存活化利用,重塑传统古村街巷肌理,将古韵新风、百姓生活、城市发展三者有机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让城市根脉得以延续,让百姓精神得以滋养,让美丽乡愁得以守护。

  今年以来,黄埔区加快推进“十类古遗存”保护利用工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古遗存的保护利用,让文化传承达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黄埔“十古”不仅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也彰显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根。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了其宗亲后人,更是民族的根和魂。

  莲塘村的蜕变让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讲述人:九佛街莲塘村村民 陈灿其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莲塘村民,目睹了莲塘村这些年的蜕变。现在的莲塘村,房前屋后鸟语花香,村里多处古建筑经过精心修缮,因地制宜、化繁为简,并活化利用古建筑,科学运营,比如现在对外开放了“链咖啡”馆、“荷塘月色”茶室、“爱膳莲塘”餐厅、九佛莲塘“懂通实”活力馆、黄埔图书馆莲塘分馆,使得往日生活记忆得到重现。

  如今莲塘村游客络绎不绝,对淳朴的乡村生活体验与自然风光赞不绝口,也带动了周边村民自发开展经营,售卖小商品增加收入。

  去年12月底,我当选为莲塘村党委委员。身份的转换,使我从见证莲塘变化的观察者切换为聚焦莲塘发展的服务者、践行者。有村民生动地说“行人游客用脚投票,证明了我们的村容村貌越来越美”。这也印证了黄埔区委区政府、九佛街道指导我们开展与党建、网格相结合的“楼长制”“树长制”工作,古遗存信息专项摸查等工作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这一系列历史文化保护的举措,让我们对这片土地更加发自内心的热爱,对这些山水草木更加真心的敬畏,守护好、传承好我们的历史文脉已成为村里的广泛共识。

  村里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稳健推进经联社股份制改革,让全体村民共享莲塘村的发展成果,日子越过越红火。

  玉喦书院是我们寻根的依据

  讲述人:萝峰小学退休教师、萝峰村村民钟进甜

  我是萝峰小学的退休教师、萝峰村村民钟进甜,数十年如一日,目睹钟氏大宗祠及玉喦书院的变化。

  作为钟氏后人,钟氏大宗祠、玉喦书院是我们寻根的依据,也是我们钟氏荣耀所在。

  每次走进如今已被列入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玉喦书院,放眼望去,只见青山环绕,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真是一处风水宝地。建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的玉喦书院正隐匿于此。

1663148541118442.jpg

黄埔“十古”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不仅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也彰显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根。图为玉喦书院 李剑锋 / 摄

  我们的祖先钟玉嵒就是在此读书,后中进士,入朝为官,再后来辞官还乡后,在种德庵的东面扩建“萝坑精舍”,作为讲学的场所。钟玉嵒去世后,其子钟仕绅为纪念父亲的功德,在院内塑钟玉嵒像以留后人拜祭纪念。并将“萝坑精舍”更匾为“玉喦书院”,正式设立为书院,并成为我们钟氏历代承传家学之地。此后,钟氏后辈人才辈出。

  玉喦,这里供奉着玉喦钟公,玉喦铜像高座正堂,刚阳正气。正堂两边堂有朱熹的“忠、孝、廉、节”的字匾,这四个大字是我们钟氏文化的精神支柱,是钟氏延续800多年教育子子孙孙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明代开始,众多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曾来此游览,这里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匾额、石刻、碑文,有韩愈的“鸢飞鱼跃”匾额、朱熹的“忠、孝、廉、节”字匾、文天祥的《幕府杂诗》四首、海瑞的联句、衡阳王的题匾、郑板桥的四季竹刻、张之洞的诗碑等。

  如今,黄埔区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修缮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使传承了800多年的玉喦书院焕发出新的活力。每次说起这些都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现在这里是文物单位了,我们钟氏后人不仅要讲好玉喦书院的故事,还要把萝岗的故事讲好,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捏”的是老一辈的乡愁

  讲述人:大沙街横沙书香街巧姐罗惠娟

  我是横沙书香街的村民罗惠娟,也是黄埔区非遗项目乞巧工艺传承人。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艺术,美好的事物在我的脑海里有很多很多。每当有灵感的时候,我都会第一时间把脑海中的景象通过捡回来的泡沫、树枝、纸板等拼接制作成一个个场景。

  黄埔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乞巧文化在横沙书香街滋养着一代艺术爱好者。我对乞巧很热爱,现在已经做了二十多年了,退休后更多时间做自己热爱的工作,希望把乞巧文化传承下去。自从把工作室搬入日新家塾后,我就花更多时间在艺术创作上,有时候可以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

  近几年我听村里的老人讲述关于村子的人和事,也创作出许多寓意比较好的作品,细节也比较满意,同时还获得许多奖。我比较擅长做民俗风情类的作品,之前有《二十四节气》、《广州百里丝路风情》等作品在广州市乞巧文化节上斩获金奖。

1663148591224525.jpg

深井古祠堂,咏春拳传人现场教拳。 陆明杰 / 摄

  我有时候也出去采风,并结合村里老人的口述,把南海神庙、农耕文化以及至今已不复存在的古建筑做出来。我最满意的就是这个两层的小楼“边坑”,这栋楼现在已不复存在,连照片也没有,我靠着自己脑海中获取的信息分毫不差复原了,村里老人见了都很惊讶。我在这里“捏”的是艺术品,同时也是老一辈的乡愁。

  现在我还有一个很好的创作计划,就是冬奥主题的乞巧创作,到时候再加上灯光点缀,一定会很好看。这不仅代表了我对国家的美好祝愿,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希望旧村改造能给村民带来经济效益

  讲述人:深井小学退休副校长凌伟添

  我今年64岁,是深井村人。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我走在深井村,感觉这里干净、舒服,都是青石街。夜晚,月光照耀着古民居,四处都是茉莉花香,难得的清幽静谧。这里以前叫金鼎村,风水很好。深井村的人文化素养也比较高,因为这里曾经比较富裕,跟国外经济往来比较多,赚了钱就回来兴办教育。我们深井村有很多书院,培养了很多文化人士,进士有7人,举人有13人。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看到外面许多街道晚上灯火通明,很繁华、很热闹,后来才知道那些街道都在经历大规模旧城改造。当时我在报纸上看到要开发长洲岛,以为这里也会出现非常大的变化,但是深井村最终还是没有拆。这个古村所在的长洲岛,1995年被纳入文化旅游风景区控制规划,不能随便拆。

  现在村里的主街道和巷子跟当年没怎么变化,即使外面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古建筑依然被完整保留在古村中。位于深井村东北部、长约400米的安来直街,就是建于清末民初的安来市旧址,这里曾是盛极一时的商业街。位于安来三街转接点的安来市古井,承载着非常多的深井村历史。深井村在1980年代后改用自来水,但古井留了下来,现在里面水质仍然清澈,村里人有时会用井水洗涤衣物。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怎样活化利用古遗存,我希望能够把深井村空出来的房子租给外来的商户,进一步发展商业,带来一些经济效益。

  融德里的旧改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讲述人:融德里村民梁伟鸿

  融德里在整个改造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所有文物、古树都是原址保存,原封不动。这里除了保留近2000平方米的文物和风貌建筑,还新建了仿古建筑群。未来这里将进一步推进文保建筑和风貌建筑的活化利用,在举办一系列非遗类活动的同时,还会引进一批餐饮、民俗文化等项目。

  我们居民主要住在古建筑群的后方,保留了农村的建筑格局,后面有水,中间是祠堂,后方是居住的房子。以前这里是城中村的握手楼,环境脏乱差,改造后,村民的新房是商品房,我们人居环境变好,以后住得更舒服了,预期后年可以交房。

1663148635797862.jpg

黄埔区长岭街道落实古树名木“树长制”,保护弥足珍贵的物种资源。李剑锋 / 摄

  融德里的旧改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以前融德里是没有公园的,这条河是鱼塘,旁边有树木。经过改造,我们将树木都保留下来了。现在这边正在施工,到处都是工地,办传统民俗活动我们场地不够大,而且居民也大多暂时迁出去住过渡房。等回迁完毕,居民们会继续搞活动。舞狮、龙舟、粤剧这三样是我们传统的民俗活动,会继承和发扬,活化这些传统民俗活动。在古建筑群里面,有一部分房子会租给商户,还会留几间作为居民开展民俗活动的场地。

  守护一方水土给了我们精神力量

  讲述人:岭头社区村民温海宝

  作为一位在岭头社区土生土长的居民,我见证了社区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各级政府和街道、社区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古树名木作为活的文物,以顽强的生命力传达着历史的信息,不仅见证着岭头社区百年来的岁月更迭,也寄托着村民们的情感精神,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目前岭头社区约有古树80余棵,总体来说分布范围较广,但又在局部地区比较集中。古树种类也很丰富,包括常见的荔枝、龙眼、格木、秋枫、山蒲桃等。这些古树树龄大都为一两百年,大多数为村中先辈所种,或者几十年前从其他地方移栽而来。其中树龄最大的是位于岭头村口的山蒲桃,据挂牌数据显示,树龄为245年。

  这些古树能够顺利存活至今,地方政府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推进以及各有关单位的辛勤工作功不可没。在我的孩提时代,村中古树大都只是各家各户所有的普通果树,大家都随意修剪甚至砍伐用于制作家具等。随着时代发展和保护工作的落实,村中的古树逐步开始挂牌并有专人定期检查。随着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街道、岭头公司和岭头社区等单位积极组建巡查队伍,我经常能看到有关工作人员巡山检查树木的身影。此外,有关单位还对每一棵古树编号挂牌、安装护栏,并采用相应的传感器和监控探头等高科技手段,实时了解古树生长情况。近期,街道还上线了扫码看古树故事的功能。可以通过扫描古树上挂着的二维码,查看和古树有关的历史故事,让故事继续传颂,从此不会因为村中了解故事的人迁出或逝世而失传。

  我是一位普通村民,也是社区古树名木工作“树长”中的一员。古树巡查是一项辛苦的工作,岭头社区地域广,辖区范围将近一半处于岭头山上,特别是刮风下雨天气恶劣的时候,巡查工作还是很辛苦的。但是巡查工作人员都是无怨无悔地核对每一棵树的树牌,检查养护设施有无缺漏,清理树木周围的杂草。巡查古树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古树得到良好的保护,给居民和游客们提供嬉笑玩耍谈天说地的树荫,并在这树荫下感受到岭头社区的历史。在春天,古树们发芽生长,展现勃勃生机;夏天,它们又用茁壮的树干枝叶为我们遮风挡雨;秋天季节变迁,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风景,让我们能静下心来感受世界的美好;到了冬天,它们不畏严寒,依然笔直矗立,让大家感悟什么是担当,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要挺着脊梁面对。我们在保护古树名木的同时,古树名木也在守护着我们,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并给予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或许,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普通人眼中的精神内涵。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9月中旬刊

 
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2-09-14


2022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22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22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22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