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2年08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评论
评论:端稳“中国饭碗”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文 /陈战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陈战

科技的力量,确保了小麦的颗粒归仓。守住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务必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不久前,一则“连夜抢收小麦的画面好震撼”的视频走红网络,令人赞叹。连夜抢收小麦背后的“功臣”,实际上是精准的气象预报。自今年的“三夏”(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服务启动以来,陕西省的气象部门及时制作了全省的“三夏”气象服务专报,利用遥感卫星及时监测全省小麦长势等,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还新增利用哨兵2号卫星10米光学数据构建小麦收获指数产品,在电子地图上就能看到夏收进度,实现与农业农村部门的实时共享。

科技的力量,确保了小麦的颗粒归仓。类似科技助力“中国饭碗”端得更牢的故事,不仅仅是陕西的骄傲,还是整个中国的骄傲。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保障粮食安全是必须依靠自己解决的永恒课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的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更是难上加难,据最近的公开报道,今年我国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质量好于常年。6月中旬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亦给出了比较乐观的预测,称2022年中国农业生产将继续向好,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38万亿斤,棉油糖果蔬生产稳中向好,畜产品和水产品供应稳定。

放眼我国的粮食生产第一线,规模经营正在被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式耕种收割场景相比,如今的农业生产不再仅仅靠农民的“一腿泥”,而是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地上跑着无人驾驶农机,天上飞着植保无人机……多种“智慧农机”频频亮相,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公开数据显示,全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随着农机化快速推进,全国粮食产量不断跃上新台阶,2004年至2021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34%跃升至72%,粮食总产量从9389亿斤增长至13657亿斤。

除了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之外,端稳“中国饭碗”的另一个关键是“种子优质化”。种子既是农业“芯片”,又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还是一切农作物产业链的起点。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配备了3000多台崭新的高精尖科研仪器设备,种业科技工作者们按照种子研发流程布局依次展开,为种子进行全流程、多环节的检测、分析和研究。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为此,必须持续进行科学研究,加紧产出育种新理论、新技术,创制革命性新品种,建立起种业创新的高地。当前,我国种业已进入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新阶段,一定要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选育优良品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发掘优异基因,加快育种全链自主创新。

守住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农业必然要振兴。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全党“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科技进步是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石和必然选择,乡村振兴根本上也要依靠科技创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乡村腾飞起来,还必须要调动起广大农民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方面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入户等项目,培育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措施,积极锻造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确保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那些活跃在希望的田野上,有情怀、有知识、有文化、有经验、有技术的人,才是粮食稳产增产最可靠的生力军。(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8月上旬刊



 
编辑:李煦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2-08-12


2022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22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22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22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