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2年08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文化
国博创建110周年:百十仍是芳华

★文 /于靖园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于靖园

110岁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载着中华民族走过的征程。

 1660283403153509.png

供图/国家博物馆

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家博物馆”“国博”)雄伟壮观。“我曾多次参观国博,这里承载着我关于童年最美好的记忆。”80后北京姑娘罗美美说道。“从小,爷爷就喜欢带我逛国博。这里有很多老物件,爷爷热爱历史,还会讲给我听,到现在我都记忆深刻。”现在罗美美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就带上女儿去国博看展览,“我希望这里也会是陪伴女儿长大的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历史悠久。1912年7月9日,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筹办并直接管理的国家博物馆。1926年10月1日定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1959年又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1950年3月,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成立,196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7年3月至2010年底,国家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工程,馆舍总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共有展厅48个,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硬件设施和功能也是世界一流水平。

2022年7月9日,国家博物馆迎来了110周年华诞,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载着中华民族走过的征程。

从筚路蓝缕到走向辉煌

110岁的国家博物馆珍藏着民族记忆,拥有自史前至当代的143万余件藏品。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这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而近年来,国家博物馆还取得了包括月球样品001号和新中国第一座低速风 洞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藏品。

为庆祝建馆110周年,国博自今年6月29日起,先后推出了“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未来还将推出“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暂定名),从藏品征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三个方面,讲述国家博物馆110年来典守文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历程。

“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是国博为纪念罗伯昭将“全部藏泉,公诸邦国”的爱国义举而特别策划的。罗伯昭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钱币学家、钱币收藏家,与方若、张叔驯并称“近代泉家三杰”,有“北方南张巴蜀罗”之美誉。1957年9月,罗伯昭将其收藏的15431件文物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至1965年,又先后捐赠文物70余件(套)。罗伯昭捐赠的钱币通古贯今,兼及中外,品相极精,版别丰富,与其他泉家捐赠的文物共同奠定了国家博物馆钱币类藏品的基础。如今,中国古代钱币已成为国家博物馆馆藏大类,总量众多,品类齐全,一级品数量在国内外均独占鳌头。

“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精选了罗伯昭捐赠文物珍品170件(套),通过“泉坛巨擘 沐园寄怀”“爱国义举 垂范后世”“不负重托 笃行致远”三个单元,系统展示罗伯昭的重要泉币收藏和学术研究工作,展示国家博物馆在钱币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既彰显和铭记一代名家的人生追求和家国情怀,也展示和见证国家博物馆从筚路蓝缕到走向辉煌的历史脉搏。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策展人李雪表示,国家博物馆向来珍视每位捐赠者的慷慨义举,坚持以藏品研究为基础、展览阐释为导向、传承文明为目标,积极与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共同推动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繁荣。

从田野考古到陆、海、空全面发展

1921年,几乎与仰韶遗址发掘同时,在河北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开始的古城发掘项目揭开了国博考古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国博考古得以长足发展,开始以田野考古为主,后陆续开拓水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领域,开一时风气之先。并先后主持了山西垣曲古城东关、南关商城,河南渑池班村,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山西绛县周家庄、西吴壁,江苏泗洪韩井,陕西宝鸡吴山,河北康保兴隆等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组织开展南海一号沉船遗址调查、平潭碗礁和大练岛一号沉船遗址发掘及全国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等水下考古工作;开拓实施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内蒙古赤峰古城址等区域的航空考古调查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考古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博物馆紧跟时代脉搏,着手格局重塑,流程再造,组织重构。2018年国博成立考古院,下设民族与边疆地区、田野、科技、环境四个考古研究所,以及公共考古办公室,明确主要工作任务是服务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参与开展了雄安新区考古调查、发掘工作。

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文化润疆”,国博自2018年开始将考古工作重心向边疆地区倾斜,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华文明起源等重大工程,探索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与变迁的代表性物证。先后开展了新疆乌什吐尔、玉孜干遗址的考古工作,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交流互鉴增加了新的实物证据。

“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于7月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N9展厅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庄丽娜介绍,本次展览内容涉及国家博物馆百余年来主持或参与的约70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从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到清代水下沉船发掘,用考古学语言、考古学方法、考古成果和考古资料向观众呈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讲述历久弥新的中国故事。

“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以山西垣曲商城出土的青铜鼎、甘肃张家川县马家塬遗址出土的蓝釉杯、金远洞巨副驼的骨架等240余件考古出土代表性文物,展示了百余年来国博考古不断开拓进取的历程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从陆、海、空不同维度立体式呈现出国博考古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的努力及成果。

从交流互鉴到携手共进

1660283557404176.png

1660283557806714.png

携手共进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不是普通的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的交流,而是中意两国深厚友谊的见证。本组供图/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是国家的文化客厅,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国博建馆110周年的系列活动也得到了全球同行的鼎力支持,一方面许多国际伙伴通过信函、视频等方式发来祝贺,另一方面有来自全球五大洲33个国家的近百个合作伙伴切身参与到国博的系列活动中,为全球观众奉上精彩的节目。

2020年,在疫情阻碍线下国际交流的背景下,国博联合全球5大洲14个国家的15个国家级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在国内外反响热烈。今年7月6日至11日,国博联合国内外33家顶级博物馆共聚云端,以“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为主题,共同举办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10位国内博物馆馆长将联袂讲好中国故事,并与来自五大洲的24位国际博物馆馆长一起,用约150件珍贵藏品展示人类文明的灿烂成果,传递和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中意文化和旅游年重启之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意大利共和国外交与国际合作部的指导下,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博物馆司、罗马国家博物馆、意大利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合作举办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于2022年7月1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

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向“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致贺信。马塔雷拉在贺信中表示,文化合作是意中友谊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意大利在中国举办“古罗马文明展”和系列意中文旅年活动,充分证明两国关系根基深厚。

“此次展览不是普通的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的交流,而是中意两国深厚友谊的见证。”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与艺术展览总监、展览中方策展人潘晴表示,展览通过来自意大利全国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308套、共503件珍贵文物,系统反映意大利半岛实现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历史进程,展现意大利文化渊源的丰富多彩。

值得一提的是,由国博策划的“食味中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已经于今年6月8日在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系统阐释了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变迁与文化内涵,让世界了解和感知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生趣。在国博北11展厅,国内观众亦可看到同款展览,体味调羹弄膳之间流露出的生活智慧和生命尊严。

7月11日,“变局与坚守:博物馆的时代责任”——第二届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立足“一带一路”倡议创建的全球范围博物馆馆长高层次、多边、创新性的对话和决策平台,2019年4月首次举办。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五大洲26个国家的百余位博物馆馆长、国际组织代表以及专家学者参会。与会嘉宾围绕“博物馆增进文明对话”“科技赋能博物馆”“博物馆形象的塑造与提升”三个议题展开探讨,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博物馆行业关于时代责任的深度思考,分享了后疫情时代博物馆行业砥砺前行的创新实践。

此外,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展览名称待定)也将与观众见面,该展览是第十一届中韩日国家博物馆馆长会议的成果,旨在深入展示中、韩、日三国古代的青铜工艺之美,系统呈现三个国家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礼仪文明与科技艺术成就。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8月上旬刊

 
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2-08-12


2022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22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22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22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