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2年07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花都乡村振兴
花都乡村振兴!广州花都 :美丽乡村入画来

★文 /王际娣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王际娣 通讯员 花宣  

  乡村变景区,农舍变旅社,农田变景点……广州市花都区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双引擎,推动产业有支撑文化有传承,率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乡村振兴引领地。 

  近日,广东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竞赛全面启动,花都区代表广州市参赛。近年来,花都区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双引擎,推动乡村变景区,农舍变旅社,农田变景点……

  花都区正在改变乡村,而振兴的乡村也在锻造全新的花都。产业有支撑、文化有传承、乡愁有寄托的美丽乡村花都样板脱颖而出,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连片示范乡村美

  花都区位于广东省地理几何中心,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保障乡村振兴工作有力有序推进,花都区在政策要素和资源要素上强化供给。先后制定出台了《花都区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着力打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区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形成政策体系,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我们聚焦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推动乡村全面整洁成‘标配’。”花都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峰表示,花都把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列为乡村振兴“一号工程”,由点及线、点线成面规划20条新乡村示范带,将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观光休闲农业、采摘种植等农业资源串点成线,让美丽生态成为美丽经济的“聚宝盆”、美丽生活的“大舞台”。

  水光山色惹人亲,美丽乡村入画来,这是花都区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当前,花都区打造的1106条自然村全部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166条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乡村标准,27条行政村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24条行政村获评广东省卫生村;成功创建11个A级旅游景区,1条省级旅游精品线,3条省级旅游名村;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7个;省级“菜篮子”生产基地10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加工基地29家;省市级农业休闲旅游点30多家;区级以上文明村创建率达94.1%。

1657608067641147.jpg

“10号工作室”即每月的9日到10日,花都区1200多名党员干部便会下沉一线,把“服务窗口”直接搬到“百姓家门口”,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问题。图为 10 号工作室工作开展现场。花都区委宣传部供图

  乡村振兴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花都区投资3.2亿元重点打造6条新乡村示范带,发挥美丽乡村示范带动作用。其中,赤坭镇花漾十里示范带、梯面镇水墨丹青示范带2条精选示范带建设进度已达80%;“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小镇、农业公园等建设实现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如今已是网红打卡点,接下来将继续完善设施,续写农村兴旺华章。

  2021年,花都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农业总产值超2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20%,对全区乡村振兴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所谓三分靠治理,七分靠管护。花都区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成果,制定《花都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完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深入推进“五美”专项行动,鼓励村民盘活宅前屋后闲置土地,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和美丽庭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硬仗不能盲目地打,要有的放矢。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农村厕所管护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花都区积极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回头看”工作,设立专项管护资金511万元,加强全区483座乡村公厕长效管护。

  三产融合促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产业兴旺。近年来,花都大力发掘乡村特色资源禀赋,把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列为乡村振兴“一号工程”,持续改善村容村貌,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涌现出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案例。

  “修旧如旧”的洛场村,以碉楼侨乡为特色,咖啡馆、私房菜、民宿、文创产业纷纷汇聚于此,原本破败的古村通过修旧如旧,招商入驻,八方宾客迎来送往,每逢节假日更是热闹非凡。

  “大师进村”的港头村,600余年历史的传统古建筑,重焕人文历史底蕴,引入精品酒店,艺术工作坊,文化艺术展馆,精品购物、特色餐饮,游客服务中心等。当前,港头村已初步形成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盆景之乡瑞岭村,红色堡垒引领绿色发展,依托瑞岭村百年盆景之底蕴,打造岭南盆景小镇。赤坭镇做好规划、布局、市场、人才、电商、“文旅+”六篇文章,蝶变为富民兴业的亿元村……

  瑞岭村所在的赤坭镇,把盆景做成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大产业。目前,全镇盆景从业人员已超过3000户,盆景年销售额达5亿元。该镇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充分挖掘盆景艺术、洪拳文化、马文化、蚕桑文化,丰富岭南盆景小镇、宝桑园、御盛马场等旅游景区的品位和内涵。建设高端农家乐、民宿,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将生态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与此同时,花都区做大“花”名堂。马岭观花植物园综合体霓裳园、观花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完成,吸引游人如鲫;岭南盆景小镇4个盆景精品园、5个盆景大师工作坊建设业已完成,促进盆景产业转型升级。

  2021年12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021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花都区“互联网+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产业园将以“1+20+200”(1个农村电商产业园,20家“互联网+农业”示范企业,200家益农信息社)为基础,推动线上赋能线下、线下拥抱线上,引导生产商、销售商和服务商等跨界合作,融通实体与虚拟空间,营造有声化、互动化、实时化、立体化体验,助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品牌建设与转型升级。

  科技助农产业兴

  广州市花都区委书记邢翔表示,花都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率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乡村振兴引领地。为此,花都区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花都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财政资金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花都区赤坭镇蓝田村,自动化蔬菜工厂蔬菜长势喜人。通过应用智能化种植系统和无污染基质栽培技术,该工厂打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四季循环复种,全天候运行,年亩产量20-25吨,产值为传统模式的5倍以上。花都区以信息化数字化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集中力量打造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花卉、渔业、蔬果等优势产业。

  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种植、智能养殖、数字渔业、休闲农业等五大重点领域,花都区大力发展高效智能、绿色生态现代设施农业。以“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农业合作社”的合作模式,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全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

  科技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也为老百姓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在智能养殖方面,花都区扶持怡华公司开发使用国内首个种苗标准化生产栽培管理软件,员工通过线上远程操作,极大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化水平;实施现代种业提升专项行动,广东五龙岗水产等公司对鱼类生长环境、营养及疫病情况全程实施数字化信息采集、分析、处置,相关视频、信息开放给客户线上共享,实现可溯源选购。成功创建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罗非鱼下脚料高值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推广”项目获得省级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花都鱼苗”成品——彩虹鲷制成的酸菜鱼片成功入选北京冬奥会菜单。

  随着科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副产品溯源技术越来越成熟。花都区对鱼苗亲本植入芯片记录遗传育种相关信息,线上共享鱼苗生长环境、疫病情况等信息,“花都鱼苗”远销东南亚、非洲十多个国家,占白云机场鱼苗货运量的40%。当前,该区已建成10个国家级、13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无公害水产品产地7处,完成鱼塘标准化建设约17402亩,鱼塘增氧机覆盖率达100%,有效促进渔业标准化、智能化。

  以完善产业链条为牵引,花都区加快建设“一站四院N基地”,推广智慧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其中,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州分院旨在填补我国热带都市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平台空白,有助于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农业农村重大科技“卡脖子”问题。

  在保障粮食供给方面,花都区首先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田通路、通水、通电、通机械,改善生产基础条件。其次,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引进广东省农科院“19香”优质水稻新品种,全面推广以粤禾丝苗、粤甜26号玉米品种等主栽品种,确保农作物增产丰收。最后,做好撂荒地的复耕复种工作。排查丢荒弃耕地1475.63亩,已完成复耕1403.31亩,盘活利用72.32亩,整改工作完成率100%。

  基层治理有温度

  6月9日上午,大雨滂沱,邢翔冒着倾盆大雨、走过乡村小路,来到赤坭镇竹洞村村民身边,为他们“遮风雨、送安心”。“代表委员能冒着大雨来村里倾听我们的诉求,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真的非常感谢!”竹洞村村民吴先生感动地说。这是发生在花都区“10号工作室·党群连心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竹洞村现场的一段真情对话。

  据了解,10号工作室是花都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每月的9日到10日,花都区1200多名党员干部便会下沉一线,深入花都区258个村(社区)站点,把“服务窗口”直接搬到“百姓家门口”,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问题,让群众说话有地方、解决问题有办法。

1657608156880397.jpg

花都把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列为乡村振兴“一号工程”,由点及线、点线成面规划 20 条新乡村示范带。图为坐落于“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马岭观花植物园。姚日文 / 摄

邢翔表示,民生问题无小事,要对每个村民反映的问题和诉求进行认真研究,积极协调区相关部门、镇村制定科学解决方案,做好跟进落实。

  记者了解到,除了“10号工作室·党群连心桥”活动,花都区下辖的许多镇都有自己联系群众的一套方法,以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如“清华姐姐”“秀全大妈”“狮岭一家人”,目前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而不久前成立的“七彩兰花”“花山老友记”“梯面客家嫂”“赤坭先锋队”等新品牌,目前正加快打造。这很好地拓展了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其中,赤坭镇创建岭南盆景小镇“大党委”。该镇通过镇党委做媒、村企联姻的方式,搭建岭南盆景小镇产业“一个平台+三级组织”,以镇党委书记担任“大党委”书记,镇长、镇党委专职副书记担任副书记,以下辖的13条村社党组织为主体,联合各行业协会、农业企业等“两新”组织党组织,组织农户抱团创业、抱团发展。

  在“大党委”引领下,赤坭镇许多“老大难”问题有了质的突破。目前,通过小镇“大党委”党建联席会议、共驻共建、沟通服务等制度机制,为群众排忧解难。截至6月,赤坭镇共召开会议超过30次,协调解决大小事情超过50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

  梯面镇是广州市唯一的山区镇,辖区内100%的原住居民都是客家人。“梯面客家嫂”按照“党支部—先锋岗—专业队”的工作模式,打造了一支由173名女队员参与的巾帼志愿服务队伍。该队伍在宣传党的政策、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客家嫂”女性力量,梯面客家嫂党支部联合镇纪检监察办公室开展“乡约5点”常态化入户访民情活动。客家嫂们每周不少于3次入户走访民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自入户走访活动开展以来,梯面客家嫂上门走访2290户4359人次,收集问题128件,已解决问题117件,办结率达91%,排查出违纪违法问题线索2条,已上报组织核查。收集的问题未能解决的,提交到“10号工作室”推进落实。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7月中旬刊

 
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2-07-12


2022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22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22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22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