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2年07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科学强国
“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丨陈家镛:虚怀若谷,湿法冶金

★文 /李慧君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

  中科院学部成立60多年来,先后选聘产生了149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百年诞辰院士有20位,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吴良镛院士等。本期开始,“科学强国”栏目将持续刊登这些院士的故事,展现他们的人生风采。

陈家镛(1).jpg

人物小档案

陈家镛

(1922年~2019年)

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和化学工程学科开拓者

  “陈家镛先生的一生都在把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用科学家特有的一种非常纯粹的方式表达在自己的言行中,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同事、教育着学生,是真正的‘大先生’!”

  北京时间2017年2月15日,中国与以色列合作的微重力化工科学实验卫星——“陈家镛一号”搭载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PSLV-C37”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用陈家镛院士的名字来命名卫星,表达了对陈家镛卓著成就的敬意。这位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和化学工程学科开拓者,在上小学时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奋斗。长大后,陈家镛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用一腔热血在化工领域深耕。

  2022年是陈家镛诞生100周年,人们在缅怀陈家镛先生一生为国家化工领域做出的众多贡献与成就时,还感恩于陈家镛先生对于后辈学者的谆谆教诲——他曾先后培养出34名博士生、16名硕士生以及9名博士后,在学术上引领着后辈们不断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学家精神的真谛。

  求学海外,心系祖国

  1922年,陈家镛出生于四川成都金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三年后,为躲避战乱,全家搬至成都市的祖屋居住,在那里度过了十二载光阴。后来陈家镛曾回忆说,“我从上小学五年级开始,面对日本的军事侵略和工业品倾销就立志要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奋斗,人生的每一步都在实践自己的诺言!”

  中学毕业后,陈家镛如愿考取了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并在重庆遇到了国内学界一流的老师杜长明、高济宇、李景晟等。凭借过人天赋和勤奋刻苦,在毕业后得到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任教期间,陈家镛成功试制了被国外垄断的农药DDT。这种有机物1935年首次合成制备,用于有效杀虫,其发明者瑞士化学家米勒在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

  “那时外国人不让中国人知道DDT是怎么制造的,搞得很神秘。”陈家镛回忆,“其实不是因为我的技术能力比别人高多少,而是得益于我胆子够大,敢想敢做。”

  1947年,陈家镛取得了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留学深造的机会,在化学工程专业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52年秋天,陈家镛来到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应伊利诺伊大学H.F.约翰斯顿教授邀请,主持“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工作,他们取得的部分成果在美国《化学评论》上发表,引起各方面重视,被视为气溶胶领域早期(1955年前)科研工作的权威性总结,并被不断引用至今。

  毕业后的陈家镛接受了美国杜邦化学公司薄膜部约克斯研究所的聘请,担任研究工程师,参加研究和开发聚酯连续聚合反应。通过对聚合过程的强化方法,使该产品顺利加快投入生产,生产流程更加优化。

  1956年,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中国留学生的归国之路不再受阻。心怀祖国的陈家镛在和夫人刘蓉商量后决定实现他们的夙愿,带着两个花朵般的女儿回国。

  就在他们起程前的傍晚,家里却闯入了不速之客。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所谓调查员,借到他家访问之名,以挑衅的口气盘问,是不是接触了美国的国家机密,要带什么东西回中国,为什么要回到中国去。陈家镛和夫人刘蓉不慌不忙地回应,终于把对方打发走。

  1956年8月,陈家镛夫妇和两个女儿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到了久违的祖国。

  湿法冶金,不忘化工梦

  回国后,受叶渚沛先生邀请,陈家镛来到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所(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前身)担任研究员。

  诗仙李白的名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曾描述过古法冶金的场景。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冶金和熊熊的烈火联系在一起。古法高温冶炼又称为“火法”,遇到复杂难选矿,“火法”冶炼常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许多珍贵的矿物只能被当成矿渣处理。

  与火法冶炼不同,湿法冶金的诞生比较晚。二战期间因为要提炼铀,出现了湿法冶金。湿法冶金是运用化学溶液对矿物进行浸取,然后再用萃取方法将有用金属分开,由于这种方法耗能低、污染少,所以特别适合处理难选、复杂、低品位的矿物。

  1958年,国内第一个湿法冶金研究室成立,陈家镛担任湿法研究室主任,是我国湿法冶金的开拓者。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结合我国矿产和冶金工业的实际,陈家镛和同事们开发出一批先进的湿法冶金新工艺,许多复杂难选矿从此变“废”为宝。

  为解决国防急需,陈家镛在我国最早利用湿法冶金的原理和技术开展金属粉体制备的研究,研制出一大批适合不同需要的复合金属粉体,解决了飞机发动机耐高温及可磨耗密封问题。

  在回收金、银、铜、镍等有色金属方面,陈家镛运用湿法冶金的方式为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这项环境友好的清洁生产技术也成为中国援助第三世界兄弟国家的一份“厚礼”。由化工冶金所承担的“阿尔巴尼亚红土矿综合利用”成为当时国家的重要援外项目。

  在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上,陈家镛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他要求对湿法冶金用水要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对废渣要合理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如今,我国的湿法冶金已经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大先生”桃李遍天下

  对科学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谦虚、平易近人、热情、包容的个人风格是陈家镛的学生毛慧华对先生的评价。

  毛慧华回忆恩师时,感恩于恩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

  “陈先生对学生不仅仅在学术上细心指导,在生活上也十分关心和爱护,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毛慧华回忆道,“1987年我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怀上了孩子,本来学习任务就很重,临近答辩仅有一年多点儿的时间,让我很是为难,我不希望中断学业。陈先生和夫人刘先生以及所内相关人员商量之后,同意我继续学习,中间请假3个月,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孩子出生3个月之后,我从老家立即返回所里,继续论文课题研究。在陈先生的帮助下我都做到了,衷心感谢陈先生和刘先生。”

  一生践行科教融合理念的陈家镛,先后培养了34名博士生、16名硕士生以及9名博士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如今也已成为学术界的专家学者。

  在学生以及学术后辈的心中,陈家镛是一位和蔼可亲、治学严谨的学术大家。

  2022年2月26日,纪念陈家镛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暨学术论坛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对于陈家镛先生在我国化工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了十足的敬意,对于陈家镛先生在教学育人上严谨治学、和蔼亲切的教学品格表示了钦佩与赞扬。

  陈家镛的学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卢立柱对导师充满敬重:“在我多年的科研和开发中始终得到先生的教诲,让我品尝着成功时的滋味;在我探索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时,总能得到先生的指点和激励,继续前行;是陈先生相信我,让我陪同他到加拿大和美国访问;当我因工受伤时,先生还亲自到家中看望。”

  兰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深情表示:“陈家镛先生的一生都在把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用科学家特有的一种非常纯粹的方式表达在自己的言行中,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同事、教育着学生,是真正的‘大先生’!”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李慧君 综合整理)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7月上旬刊



 
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2-07-08


2022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22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22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22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