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2年05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睡眠难题!王俊秀:睡眠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

★文 /郭玲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玲

  睡眠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健康问题、一个心理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敲响警钟 王俊秀表示,希望借睡眠报告的出炉提醒社会各界去关注人们的睡眠问题,特别是关注睡眠问题的社会意义,以此促进这一社会问题的尽早解决。.jpg

  敲响警钟 王俊秀表示,希望借睡眠报告的出炉提醒社会各界去关注人们的睡眠问题,特别是关注睡眠问题的社会意义,以此促进这一社会问题的尽早解决。

  究竟是什么在影响你的睡眠?睡眠问题会导致哪些其他问题?如何解决睡眠难题?针对和睡眠相关的众多问题,《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对话了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王俊秀。

  手机成了最突出的影响睡眠的因素

  《小康》·中国小康网:《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完成的第一部关于睡眠问题的研究报告。作为报告的第一作者,在报告的调研以及编著过程中,有哪些令您难忘的事情?在睡眠问题日益成为普遍社会问题的当下,这部报告的出炉具有哪些意义?

  王俊秀:睡眠问题,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它单纯是个医学问题。然而随着一些社会问题与睡眠问题展现出密切相关性,比如说职场人的睡眠问题、中小学生的睡眠问题,我们普遍认识到,睡眠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健康问题、一个心理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怎样去综合地反映国人的睡眠问题是报告编著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学术上,以往对这个问题其实关注不够,不同的学科有一些涉及,但是综合地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反映,其实还是很缺乏的,没有可借鉴的东西。因此,这部报告的出炉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睡眠问题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了,就像空气质量原来不是问题,现在成为问题一样,所以报告的意义其实是起到提醒作用,类似最早发布空气质量报告。睡眠报告其实是希望提醒社会各界去关注人们的睡眠问题,特别是关注睡眠问题的社会意义,以此促进这一社会问题的尽早解决。

  《小康》·中国小康网:可否介绍一下您的团队?

  王俊秀:我们的团队主要是做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包括我们研究室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加上我自己的博士后、博士,包括一些研究的助理,大概十多个人一起。我们的关注目标不是某一个个体,我们关注的是一个群体里面共同出现的问题。

  《小康》·中国小康网:关于睡眠问题,后面我们还会持续性地关注吗?

  王俊秀:后面肯定会保持关注。包括我们最近正在做的疫情下的社会心态调查、疫情管控下大家的睡眠质量。

  《小康》·中国小康网:报告中体现出的国人哪一方面的睡眠问题令您最有感触?原因是什么?

  王俊秀:其实在做调查前,我们关注到一些现象,也有一些基本预测,比如说中小学生的睡眠质量不会太高,比如“996”职场人士会因为工作挤占睡眠时间,还有一些生产线上的工人,他们本来就要加班加点,所以这些人的睡眠问题其实我们是有估计的。

  但是调查下来,我们发现了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或者说比较有感触的是,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在生活压力或者说睡眠时间被挤占的情况下,出现睡眠时长不足,睡眠质量不好。很多人存在睡眠拖延问题,比如说因为玩手机、上网,或者生活习惯问题,对于多数人来说,这种影响都是存在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影响其实是比我们原来设想的更严重一些。这方面的感触最突出。手机成了一个最突出的影响睡眠的因素。

  解决睡眠难题需要全社会合力

  《小康》·中国小康网:报告中提出,提升民众睡眠质量应该成为一项“民生工程”,应将其与改善衣、食、住、行状况同等看待,通过“睡好觉”来增强民众幸福感。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提升民众睡眠质量为什么那么重要?

  王俊秀: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的健康方面的问题其实都是睡眠问题带来的,另一方面是从个人的心理状况的改善来说,其实睡眠也是很重要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到睡眠,睡眠影响到心理,二者是互相影响的。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睡眠不好的状态下,整体的身体素质下降,生活质量下降。如果民众的生活质量多数都下降的话,那么就成为大的问题了,其实就是社会质量下降。即使全社会三分之一的人群出现这个问题,都已经非常严重了。

  《小康》·中国小康网:睡眠与情绪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王俊秀: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被调查者叙述的睡眠状况,和他们的情绪之间很明显地呈现负相关,也就是说,情绪越差,睡眠质量也会差,或者睡眠质量差,情绪也会变差,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如何解决睡眠难题?个人需要做出个体的努力,整个社会层面也需要做出努力。就像说睡眠习惯不好,或者是睡眠拖延这些问题,是个体需要去解决的,但是像加班成为一种模式,这类问题个体实际上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需要系统进行解决。比如说教育,可能就需要通过减负政策来保障,比如说加班,可能涉及到行业企业的自律,甚至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小康》·中国小康网:“睡眠信念”这个词是报告中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个词。您能再解释一下,睡眠信念与个人睡眠质量的改善有没有很大的关系?

  王俊秀:这其实是我们采用了睡眠研究上国外一些常用的工具,其中一个就是睡眠信念。睡得好或者睡得不好,其实如果不用一个比较科学的尺度来衡量的话,自己是不知道的。有人就觉得我其实没睡多长时间,或者我睡得不好,如果监测的话,可能他睡的时间比他想象的长,所以其实有时候人对于睡眠的这种信念态度,自己的评价也是不客观的,甚至觉得必须吃安眠药才能入睡。

  有些人的睡眠障碍可能属于心理的,有些可能属于生理的,有的属于综合的,所以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需要专业的介入。

  《小康》·中国小康网:报告中多次提到睡眠和幸福感相关。幸福感已经成为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您看来,幸福感为何会被全社会给予这么多的关注?其对于个体的意义在哪里?

  王俊秀:幸福是人类的一个终极价值、终极目标。所以幸福就成为大家都关注的核心问题,大家都要朝着它去努力,只是不同的学科关注的角度不一样。对于个体来说,产生幸福的因素有的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比如对自己情绪的调节,比如采用一些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但是如果只用这个手段是没有用的,比如管控下的上海,当然有些人会自己去调节,但当它解决不了蔬菜或者供应这些问题的时候,整体的幸福状况是不会改变的。如果有贫困有不公平,有各种各样的风险等,大家就不会有太高的幸福感,所以政府所做的工作是让社会环境得到改善,社会得到更好的治理,提供一个让个体能够实现幸福的环境,至于个体是不是真的能够实现幸福,又要依赖于他自己、家庭的因素。

  我们在国际上也看到,幸福指数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指标体系,社会、政府以及个人的目标必须是一致的。如果整体环境不改变的话,有些方面其实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你用心灵鸡汤这样的方法去改变,让大家更反感。本来就是共同的东西,不能只强调一点。

  《小康》·中国小康网: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提升睡眠质量,以此促进个人心理健康,并获得幸福感?可否从您的角度给些专业建议?

  王俊秀:其实从这一次的调查,也就是从我们这个指标来看,无非就是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关系和环境几个方面,如果在这些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了,那么整个质量就不会差。从个人角度来说,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等方面。

  另外通过这次调查发现的问题,我想强调一下睡眠拖延的问题,需要个人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受手机或者信息的影响。把这些都做好,其他的让政府、社会、企业组织来做。

  我们的报告中提到,作家乔纳森·克拉里在书中指出:“睡眠可以代表坚固稳定的社会性,相当于是一道门禁,社会可以依靠它抵挡或保护自己。对每个人来说,作为一种最隐秘最脆弱的状态,社会保护对于睡眠的持续是至关重要的。”睡眠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才被社会广泛关注,比如社会对“996”工作制的批评,特别是去年开始实施的“双减”政策,明确提出保证青少年充足睡眠的要求,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应该以保证民众的基本睡眠为基础,不断提高民众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希望个体和社会一起行动起来,努力改善睡眠状况。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5月下旬刊

 
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2-05-23


2022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22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22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22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