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2年03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评论
评论:国风歌舞为何火出圈

★文 /吴迪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吴迪

国风歌舞为何得到大众认可和追捧?传统文化和中华文物“活”起来只是节目的表现形式,观众对节目的热捧,更多来源于国民对璀璨辉煌的中华文化的认可。

  2022年春晚节目中最具破圈效应的,莫过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了。以模拟《千里江山图》风韵为手段,突出这幅历史名画的质感和大气磅礴,《只此青绿》不只惊艳亮相,更在社交媒体上刮起了一股国风歌舞“青”流。

  2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Meta账号中配以2022年河南春晚《国色天香》的视频,并发文称:“当古典诗歌遇上年轻的灵魂:传统文化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以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呈现。”这条推文发出后,网友纷纷称赞、评论。国风歌舞为何得到大众认可和追捧?传统文化和中华文物“活”起来只是节目的表现形式,观众对节目的热捧,更多来源于国民对璀璨辉煌的中华文化的认可。

  近两年来,国风歌舞类节目正在逐渐成为娱乐新宠,从河南卫视走红的节目《唐宫夜宴》,到陕西卫视联合湖南卫视推出的《桃花笺》《惊梦》,再到B站著名博主“柳青瑶本尊”的鼓乐《兰陵王入阵曲》播放量超过千万,传统国风歌舞正在迸发新活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国风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将传统文化之美推向舞台。XR、VR、CG制作等数字技术与舞台融合,更是推动了人物、道具和虚拟场景之间的互动,为观众带来了古今穿梭的视觉体验。

  国风歌舞出圈,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国风”和“传统文化”的认可及不断创新讲述中国故事的热情。正如网友对河南卫视端午晚会水下中国舞蹈《祈》的评价所言:“以文化为骨,以创新为皮,引领中华传统文化新风潮,河南起飞。”不断创新古琴、古典舞、汉服、传统手艺玩法,年轻的艺术家正在突破次元壁,让中国风实现了现代化表达,也更接地气、更具创意力。

  国风歌舞走红,离不开近年来我国IP政策引导。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引入IP概念,提出“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加强IP开发和转化,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批典型传统文化IP随即脱颖而出:故宫文创、《大鱼海棠》、国家宝藏……仅河南卫视就在《唐宫夜宴》后,接连以清明、元宵、端午、中秋等为主题推出“奇妙游”系列,水下舞《祈》《鹤归来兮》古典舞作品纷纷“出圈”,并实现IP形象商业化的进程。《唐宫夜宴》推出官方联名文创,“唐小妹”等IP形象相继登台,发布官方动漫版IP形象,并推出4款数字文创藏品。

  在短视频传播形式的助力下,国风歌舞不仅在国内走红,更引发不少海外网友好评和模仿。据观察,目前TikTok平台上与“Chinese  dance(中国舞蹈)”相关的话题总播放量已超过千万。创作者orchid_dance经常会分享一些中国舞蹈的视频片段:手帕在舞者手里快速旋转,几乎快要起飞;舞者缓缓下腰、起身,手中的手帕却丝毫不见起伏……很少见到类似舞蹈的外国网友不禁赞叹:“看起来好酷!”伴随着海外网友纷纷模仿和尝试创作中国风歌舞,更多中国年轻人感受到了民族文化自信,唤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传承责任心。

  古典也年轻,历史也活泼。当下,越来越多令人惊艳的国风歌舞问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但目前,很多口碑良好的国风歌舞更多的是获得了观众认可,市场效应并不明显。未来,在保护传统文化创新作品、激励有天分的艺术家的道路上,我们或许可以期待更多方法。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3月上旬刊

 
编辑:王一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2-03-02


2022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22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22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22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