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2年02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评论
评论:共筑网络暴力防火墙

★文 /魏霞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魏霞

近年来,政府不断从制度、法律、技术、伦理等多个维度出发,整治网络暴力。期待在政府的倡导下,互联网时代的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可以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

传播技术的发达在扩展和延伸个人信息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的风险处境。从21世纪“人肉搜索”进入民众视野开始,以群体极化行为出现的“网络暴力”和“媒体审判”从未终止,因此导致的悲剧也不断引发舆论关注。不仅如此,网络时代兴起的“饭圈”文化也在扭曲价值判断,催生网络暴力。为加强网络生态治理,中央网信办从1月25日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以整治网络暴力等问题。

我们不能否认,网络给了民众言论自由和话语表达的广泛空间,而其虚拟世界特定的包容性和宽容度,也使部分网民放弃了伦理和道德自律,越过了网络宽容的界限,用语言、文字、视图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侮辱、谩骂、诽谤和攻击,对隐私进行恶意暴露,践踏网络文明。个别网民打着正义的旗号在道德的高地上摇旗呐喊,充当“键盘侠”,有的甚至故意挑衅。网暴者在屏幕后我行我素的狂欢中误读正义、挑战法律和伦理,言论自由因此被异化,网络和信息时代的红利被侵蚀,严重的网络暴力导致社会失序、道德失范,影响了民众的情绪和心理。

在现代化的高速进程中,不少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焦虑、压抑等情绪,有人选择借助网络世界的匿名性、自由性、开放性肆意宣泄、制造话题、点燃舆情。在喧哗的自媒体时代,以争议话题为由头引起注意的事件,有可能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持。但部分网民根据对虚拟社会碎片化信息的主观整合和判断,推波助澜,通过对事件的波及者进行非理性攻击,释放个人情绪。这种在感性驱使下的极端表达经过扩张和流变,衍生出“人肉搜索”“网络谣言”等,表现为网络暴力。施暴者的心理特征盲目而偏执,如同古斯塔夫·勒庞所阐述的,“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受害者面对山呼海啸的网络攻击,回应乏力,这样,虚拟世界的软暴力就成为现实世界中的伤害。对于遭受网络暴力者,甚至有“受害者有罪论”等进一步暴力和污名。施暴者随着舆情的起伏和事件真相的浮现适时隐身,而受害者所受到的身心伤害却无法弥补。

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有虚拟性、超越地域性、隐蔽性等特点,网络社会的发展冲击着公共舆论、社会意识、隐私安全等方面的传统治理体系和公共治理秩序。网络暴力成本低、追责难、伤害性大。近年来,政府不断从制度、法律、技术、伦理等多个维度出发,整治网络暴力,督促有关部门监督、规范网络报道内容,积极疏导网民心理、化解群体极端行为,降低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伤害。媒体也应承担使命,提高行业自律,保护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主流媒体有义务提供权威信息,有效阻断非法信息的传播。网民个人要提高道德和法律意识,理性对待网络舆论,不围观跟风。期待在政府的倡导下,互联网时代的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可以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共同筑起网络暴力的防火墙。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2月下旬刊


 
编辑:赤子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2-03-01


2022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22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22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22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