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1年11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抓住科技体制改革牛鼻子

★文 /顾玲琍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顾玲琍

  随着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稳步推进,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处理好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几对重要关系,以变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竞争力为关键,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协作联动同频共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已成为赢得全球创新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图片/TUCHON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创新引领人才引领,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成为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四个面向”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

  “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2019年研发投入为2.21万亿元,投入强度达到2.23%,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保持在10%以上。创新主体多元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创新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根据《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0》,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世界第14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稳步推进,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处理好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几对重要关系,以变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竞争力为关键,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协作联动同频共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已成为赢得全球创新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

  科技创新的风险性与社会性决定了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但需要科学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的定位关系。发挥举国体制制度优势办大事,集中有限资源办要事,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是可行且必需的。对于市场选择和技术需求判断,应交由发育较健全的市场主体决定。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依靠市场的取向和依赖政府的导向,一方面政府对创新资源的全权配置易造成创新方向跟不上市场和社会变化速度,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早期启动投入需求较大,又面临较高的失败概率,同时由于信息全球流动的加速和信息不对称壁垒的下降,创新的扩散频度与日俱增,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使得市场选择迅速被复制,也会损害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市场的完全选择会造成利益取向明显,使那些高风险、长周期、短期不能商业化的科研投入无人问津。因而,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资源之间的关系,对于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阶段至关重要。

  创新是关乎社会各方利益的系统工程,在创新全链条中,特别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中,企业是主体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将面临着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分担、信息沟通、成果分享使用等问题,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完全得到有效解决,需要通过政府的力量弥补不足,整合创新资源。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畅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快车道,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各类资源更好地向创新集聚、在创新上发力,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创新策源与价值创造

  科技创新的渐进性与跨越性决定了科技创新是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纵观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它是一个不断扩展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内涵及范式的过程。1978年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实际上是在解决科学和部分技术的问题。后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教兴国战略则包含大量的技术和科学范畴。到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阶段,又过渡到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阶段。

  从演进路径来看,科技创新发展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不断扩充的过程,体现出应用导向和价值导向。建国初期,科技工作的着力点是支持科学创造、支持知识产生,对科研单位、科研机构予以足够的重视。中间阶段,开始逐渐体现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雏形,1984年,上海出台《关于组织“五路大军”加强科技部门与经济部门结合的若干意见》,科技工作目标从知识创造慢慢向价值实现转变,从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兴办高新技术开发区、推动开发类院所进入市场、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等多方面一并入手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改革。

  创新是经济的总体表现,近年来,我国强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表现出战略需求和应用价值创造相结合导向。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正式提出了“以应用为导向,加快创新价值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2015年颁布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更加健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科技自立自强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科技创新着力创新策源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着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着力产学研用结合,增强科技供给体系对经济需求的适配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高质量科技供给。

  优化生态与政策工具

  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与社会性决定了科技政策工具手段的选择要以优化生态为主要目标,单点单向的、打补丁式的政策与创新生态环境的协同打造要义相悖。政策制度设计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出发点是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让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心系企业产业需求,让从事科技服务的人员充分参与科技创新全进程,青年有所依,中年有所希,老年有所栖,国内国外一个样,业内业外有差别,营造对标国际的科技创新生态。选择合适的制度政策在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夯实创新根基、着力引导全社会创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良好的政策制度体系,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是体制机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体现为几大关键工具和创新生态:创新系统构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盘活科技成果资源,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占领科技创新主战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主体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创新第一资源科技人才吸引培养;科技创新工具优化,科技金融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双翼齐飞,科学普及节节开花。

  面向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需求,要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政策以及创新服务措施,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协同性、时效性,在功能与定位、制定与实施、要素与系统、联动与协同、落实与反馈、政策举措与法律法规等方面不断完善优化,加速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大力破除不利于创新主体发育、创新资源流动、创新活动开展的一切体制性制度性约束,加快构建科学、开放、灵活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厚植科技创新肥沃土壤,营造有利于创新活力迸发的生态环境。

  主体作为与联动创新

  科技创新的独立性与互补性决定了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系统,加快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有一套能对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不同职能产生影响的机构、组织和政策;确保这些机构、组织和政策之间有一系列建设性的相互作用;确保有一系列共同目标,这些目标与正在寻求的未来的重要发展是一致的;确保各创新主体的主动作为与协同联动创新模式互相促进,融合发展。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吹响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到30年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踏上新的发展征程,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方面,《关于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通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普惠性政策体系;在优化科研管理方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等,赋权松绑,促进高校院所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在完善评价体系方面,《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积极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增强价值导向优化分类评价;在强化成果转移转化方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等,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双向链接”通道。

  科技创新工作应始终把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推动科技工作发展的牛鼻子,始终坚持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方针,坚决落实中央的部署与要求。围绕发展战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实践,尊重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依法行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各司其职、多元共治的创新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积极性,着力构建“放、管、服”工作格局,聚焦供给侧改革,大大提升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引领创新发展。推进创新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治理模式和工具创新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路径取向,进一步提升治理的信息化、智慧化水平,提升服务治理效能,在大数据、知识图谱、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手段应用于政策协同和落实体制优化方面做实做大做出影响,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关键在于发挥制度优势,抢抓时代机遇,调动各方力量,优化制度设计,将各创新主体有机连接,将分散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目标一致、相互协同、内生动力强、创新效率高、创新成果迸发的体制机制。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在实践中形成强大的科学原始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并从容应对;形成强大的关键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形成强大的系统协同创新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有效吸纳配置国际创新资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高效通畅的技术转移转化机制、高效的科学普及传播机制,使科技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惠及全体人民;形成良好的科技法律政策体系、包容的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大批涌现。

  (作者系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11月上旬刊

 
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1-11-05


2021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21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21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21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