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1年10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新农人”的时代之歌

★文 /简宏妮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以人物折射时代,能够展现农业农村农民在新时代的新气象和新面貌,也能够反映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面临的各种挑战。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简宏妮

新农人”的时代之歌

  广阔舞台 以乡村振兴为起点,记录所有在“三农”领域默默奉献、执着坚守、开拓进取的耕耘者。供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

  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直播带货的乡村网红、继承父业的养殖户、带领乡亲们致富的书记……形形色色的新时代农民,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三农群英汇》栏目,共同呈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新农人”画卷。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乡村振兴照见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进程和方向,也为广大乡村里的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照耀下,乡村更加成为一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新时代的“新农人”

  平头、戴眼镜、皮夹克、黝黑的皮肤,如果不是和肖志平聊起过往的经历,很难将眼前这副模样的他和大城市里的中学教师联系起来。返乡创业前,肖志平做过广东顺德大良中学的教师,2007年,他立志回乡做一位“新农人”,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致富路,主动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如今的肖志平,已经成为广东省乐昌市北乡桂源马蹄农副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要想把钞票塞到农民口袋里,得先把活的思想塞进农民的脑袋里。”作为走出乡村接受了教育又回到乡村的新一代农人,肖志平非常信奉这一点。他定期在合作社里为周边的农户开课,不仅带给他们新的种植技术,也注重提升社员和贫困户的观念,“农产品就是低价量大取胜的旧观念应该被抛弃了!”

  浙江德清县思桥村的杨芳,是有着“中国蛇王”之称的浙江省德清县水北村养蛇大户杨洪昌的女儿。和肖志平一样,她也是大学毕业在外企工作几年后,毅然辞职回到家乡。杨芳回乡,是因为“受到了父亲精神的感召,觉得这个产业一定有希望”。她的父亲杨洪昌养蛇40多年,带动全村通过养蛇脱贫致富,并打造出“中国第一蛇村”。之前,杨芳主要把精力放在销售和管理上,这些年随着父亲年事渐高,她逐渐开始学习养蛇的技术。在参观村里其他养殖户时,杨芳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养殖户要么缩产,要么放弃,原本100多家养殖户,一下子减少到了70多家。随着市场和政策的变化,粗放型养蛇越来越不挣钱,村里的养蛇户也越来越少。

  作为新一代养蛇人,杨芳眼见蛇村的没落很着急。她开始着手打造蛇文化博物馆,通过发展旅游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同时传播养蛇文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长远,虽然它不赚钱。”此外,杨芳也意识到,光提供成品蛇无法适应市场,必须推动相关产品的研发。于是,她来到了浙江省德清县健康养生协会,又到浙江省中医药大学找相关专家教授,目的就是推动赤练蛇胆进入中药饮片名录,来提高村民蛇产品的加工收入。杨芳说:“父辈养蛇几十年,我要学习,更要继承。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时代在发展,我要用更新的思路推动产业升级,让养殖户靠养蛇能够挣到更多的钱。”

  在帮助父亲的蛇酒制作工艺申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杨芳发现传承了千年的技艺有一个问题——将活蛇直接泡进酒里,既不文明也不卫生。她开始找专家咨询,并坚持将麻醉、清洗和宰杀后的蛇拿来制作蛇酒。她说:“时代在发展,传统工艺也需要适应现代文明的要求。”

  杨芳的儿子属蛇,如今正在国外读大学。这位20岁的年轻小伙子,理想是学成归国,研发出跟蛇相关的产品,继承外公和妈妈的事业。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薛家峪村的王艺迪,今年也是20岁,是一名失聪女孩。秋天苹果收获的时节,她用自己编排的舞蹈,在果园里为家乡的苹果做宣传。2003年,王艺迪刚满3岁,一场意外事故导致她双耳失聪。在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她在2011年6月成功完成了电子耳蜗植入手术,重新回到了有声世界。

  王艺迪一直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决心要用行动回报社会。2019年,她的爸爸王茂盛在外打拼多年后回到家乡,发展苹果种植产业。为帮助家乡的苹果拓宽销路,已读大学的王艺迪充分发挥她所学的新媒体专业知识和舞蹈特长,为家乡苹果宣传代言。“我不想成为网红,我想让家乡的苹果成为网红”,这位年轻的“果园舞者”,怀着朴素的理想,却做着最闪光的事。

  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新的技术……这个时代的乡村里,“新”代表回乡的新鲜血液,也代表继承和革新的手段。

  从脱贫到振兴,忙碌的基层书记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党总支书记丁建华,深夜12点之后的固定工作是进入旱天岭村合作社养殖场巡查牛圈,“12点之前由饲养员看着(牛),12点之后是我”。说起成立养牛合作社的契机,丁建华说:“移民村条件艰苦,十年九旱,种了庄稼也收不上来。最后决定以养殖为主。”

  为了给村民蹚出一条成熟的增收路子,他带头养鸡、养羊、养牛、养兔子,最终找到了肉牛养殖这个符合旱天岭村实际的脱贫产业。村民贷款养牛,他用自己的财产进行担保;有村民遭遇意外无力还贷,他主动帮村民偿还本息。他还自己钻研兽医技术,成为村里的“牛保姆”,免费为村民养殖的肉牛看病。

  牛越养越壮,“牛”书记却越来越瘦,村民越来越富,自己却越来越穷。这些年,丁建华欠下了银行几十万贷款,但看着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他非常欣慰。全村从最早的6头牛,发展到了2020年的3000多头牛,合作社养牛场实现利润150万元,全村520户建档立卡贫苦户全部脱贫清零,3500名村民每人都拿到了300元分红。作为一个移民搬迁村,旱天岭村村民依靠发展养殖业,8年多的时间,人均收入从2300元增加到了8600元。2021年2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丁建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脱贫攻坚之后,丁建华正带领村民扩大养殖规模,与乡村振兴接轨。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有个花果山,花果山上有两个紧挨着的村子,花果村和河东店村。过去,这两个村子并不富裕,也不太为人所知,2014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两个村子结为姊妹村,并开启了美丽乡村连片打造工程,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村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殷彦军是花果村和河东店村所在的河东店镇的党委书记,也是带领大家一手将荒山变成了花果山的致富带头人。和丁建华一样,巡查花果园也是殷彦军的固定工作之一。他给花果树剪枝,熟悉每一种树的生长习性,还会指导果农如何种出个头大、口味佳的樱桃。花果山建起来之后,殷彦军开始思考当地的致富路:“农业要振兴,乡村要致富,没有产业不行。”2016年开始,他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因为他知道“游客一来,商机就来了”。短短几年间,河东店村的农家乐,从14家发展到120多家,其中很多农家乐是他一手创办的。

  王永克是当地的农家乐业主,他的农家乐是殷彦军创办的第一家,他回忆当时殷书记鼓励他的话:“你拿着金饭碗讨饭,这么好的地方你不利用起来。你该把你的草棚改造成农家乐。”

  殷彦军近两年有一个烦心事:因为疫情的影响,当地农家乐一直没有客源。他又闲不住了,开始发起登山活动来吸引客源。经过一段时间筹备,登山活动圆满结束。殷彦军却发现了农家乐的痛点,游客来了,可以买水果,有地方吃饭,却没地方住宿。现在,他正规划着建设高端民宿——要吸引人来花果山,还要让人留下来深度体验花果山。

  类似的故事,在《三农群英汇》中还有很多。自开播以来,节目就一直向下扎根,关注所有在“三农”领域默默奉献、执着坚守、开拓进取的耕耘者,并用最朴实的方式进行纪录。“到今年的9月23号,我们就正好做了365个人物”,农业农村节目中心专题节目部牵头人冯其器说,“在这个积累之上,我们会更聚焦于他们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不忘‘为人民立传,为时代而歌’的初心。”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10月上旬刊

 
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1-10-06


2021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21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21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21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