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1年08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理论高地
理论高地:闽粤四城文化遗产保护比较

★文 /彭莹 刘永峰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 彭莹 刘永峰

  广东佛山与福建厦门、泉州和福州有许多相似之处,厦门与台湾隔台海相望、佛山与香港连江海相通,泉州与佛山都是GDP过万亿元的地级市,福州与佛山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三座城市对闽南文化的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对佛山深入推进岭南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可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厦门、泉州和福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厦门在保护文化遗产时,以整体性保护理念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领导挂帅的工作小组、专家委员会和非遗专家组,坚持规划先行,注重法制化保障,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文化立法项目。二是建立全面完善的文化遗产数据库、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名录,加强理论研究,强化普及传播,将闽南方言与文化列入地方教育培训课程。三是借助国际舞台,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首次联合申报“世遗”,通过“一区一节”、文博会、文艺大赛、民间艺术节扩大对台对外文化交流与影响。四是发展非遗+旅游,打造“厦门老院子”“闽南神韵”“闽南传奇秀”等非遗景区与演艺精品。以传统街区改造为抓手,立足“三个注重”,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惠民悦民。在改造中坚持“有为政府”,组建市级指挥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国企民企实行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运营。注重传统街区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以“点、线、面”立体式激活老街区“宜居、宜赏、宜游”文化生态,以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让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在对文化遗产保护修缮中注重服务民生,对“高龄”的居民古屋实施排洪、抢修、供电等排险补强工程,提升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泉州在古城保护建设方面,遵循“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功能性提升、生态型修复、家园式共造”理念,努力建设“留人、留文、留魂”的“世界古城,活态古城”。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保障机制全,调集规划、城建、文化等部门“精英”成立市级工作协调组,以基础性、试探性、示范性工作带动古城焕颜;二是示范引领性强,精心筛选出“七个一”(指一园、一区、一河、一街、一路、一厝、一站)提升改造示范工程,引领古城文化遗产系统化建设;三是公众与社会资本参与度高,通过科普宣传、通过基础设施提升,逐步形成遗产保护志愿者和文物巡查员队伍,近五年累计争取各级扶持资金逾1.4亿元,撬动项目投资15亿元。在实施内容上体现为“四个率先”:率先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五纳入”(指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综合评价体系、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和平安单位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和文明乡镇创建考评体系、纳入干部教育体系);率先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建成信息化管理平台、文物监测系统、数字化日常巡查系统、遗产点智慧讲解系统;率先创新文物监管联动政策,建立文物、住建、资源规划、发改、公安等部门参加的涉及文物的审批、执法、通报等联动制度;率先强调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功能,分期分批分类修缮保护,完成22个申遗点500多个环境整治项目,完成金鱼巷“微更新”,打造出泉州美食城、东亚之窗文创园、源和1916文创园等改造项目。

1629189658799893.jpg

  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福贤路的东华里,是佛山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庄宅式府第建筑群组,具有典型的岭南民居建筑风格。佛山用现代化的手法保护和改造东华里,既延续了历史街巷,又创造了尺度适宜的开放空间,使佛山的历史风貌与城市脉络得以传承,并赋予新的生命力。

  福州保护文化遗产则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来概括。保障体系健全:福州2012年就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常务副组长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领导小组,2015年调整成立了市政府派出机构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2019年健全了“1+6”(指《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州古厝保护工作意见》和涉及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文物、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老街巷、非遗保护管理6份配套政策文件)保护政策体系;龙头企业引领:福州文投集团是福州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国有龙头企业,资产总额170亿元,所属二级企业福州古厝保护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福州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运营主体;普查认定全面:在全域范围内开展文化遗产普查与系统梳理工程,尤其是对50年以上的建筑进行评审论证,确保应留尽留、应保尽保;专家审查严格:组建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开展重要技术审查时省级专家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工作机制,并主动向社会公开评估检测结果;创新活化有效:通过微改造“绣花”方式,以“渐进式”节奏培育古厝活化利用精品,将非遗与历史建筑融合呈现。

  提升佛山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整体效应

  厦门、泉州和福州先进的做法与经验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系统性,启发我们要以“系统性思维”提升佛山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整体效应。

  在保护主体上,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完善多元主体保护体系。一是建议重组佛山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导小组,加强名城建设市级统筹调控能力,设立历史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设计草案进行审议。二是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领导干部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当前佛山市区级管理机制正在逐步完善,如禅城区已将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建议接下来各区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保护领导小组,建立以区政府为责任主体,镇(街道)为日常巡查和现场保护主体的历史文化保护联动机制,制定工作责任书,落实职能到岗、责任到人。第三,厦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超1万2千人,占总人口千分之三,稳居全国前列,要实现公众广泛参与文化保护,需要加强文化教育宣传工作。建议完善佛山市“非遗五进”评估体系,即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村居)、非遗文化融进城市公共空间、非遗文化融进夜间经济消费空间、非遗文化融进旅游线路。将岭南文化课程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咨询与监督机制,培养一批“深情能讲”的文化志愿者,提升市民城市文化认同。四是提高市属国有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发展成效,支持市场主体在保障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与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加强“自我造血”、实现“自主盈利”,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全域旅游增值提质。

  在保护内容上,强化资源保护力度,推动文化传承全面深入。一是建议在市级层面加快推进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核实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挂牌情况,加快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建立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同时探索建立各区非遗预选名录,尽早对地方特色鲜明、群众基础雄厚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与记录。二是推行整体性保护与微改造并举、物质载体修缮与非遗活态传承融合的保护策略,切实加强跨区域、跨职能部门的联动合作,以连片主题式保护为抓手,实现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更新建设相互促进。同时,各级非遗传承人与传承团体也是一座城市宝贵的文化资源,通过研培进修、对外交流、资金扶持等途径提升非遗传承主体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三是创新非遗主题文艺创作与理论研究,尤其突出对佛山十番、八音锣鼓、三山咸水歌、岭南古琴艺术、传统武术、龙舞、狮舞、粤剧、粤曲星腔等项目进行文艺创作上的挖掘与创新,支持国内外学者对佛山岭南文化、广府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

  在发展功能上,立足特色面向未来,提升文化开发利用整体效应。

  首先、建议将文化遗产发展融入城市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领域统筹规划:一是相关职能部门合力推进,在公共设施、道路建筑、路政景观中呈现岭南文化要素,提高城市空间美感,优化市民居住环境;二是加强红色革命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和陈列展示力度,积极探索将佛山红色文化资源与本土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非遗项目相结合,创排彰显佛山革命精神的“红色粤剧”“革命戏曲”,以“建党百年”之契机提升市民对国家、对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其次、在推进“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对外文化建设中,一是建议重点擦亮“世界美食之都”“南国陶都”“世界功夫之城”“南方影视中心”四大文化品牌、深入塑造“佛山制造·中国功夫”城市形象,将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粤菜等文化遗产资源串珠成链,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注入岭南文化之魂;二是整合发挥佛山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等资源优势,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CCN)“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提升佛山城市文化国际吸引力;第三,前几届“香港·佛山节”是由香港佛山社团总会、佛山海外联谊会主办,相关社团协会协办,地点均在香港的社区街巷,辐射面与影响力非常有限,建议借鉴厦门与台湾文化交流合作的模式,积极深化佛山与港澳两地文化交流,探索佛山与港澳两地轮流主办“香港·佛山节”“澳门·佛山节”,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推进湾区艺术精品巡演、湾区文化研学旅游、湾区青年文化创意创业扶持等深度合作项目。(作者单位:彭莹,中共佛山市委党校;刘永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8月中旬刊

 
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1-08-17


2021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21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21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21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