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1年08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本期策划
南繁硅谷崛起!实力:耕耘数十载筑牢根基

★文 /王际娣 高睿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王际娣 高睿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海南就成为众多科研人员青睐的繁育圣地。近年来,海南抓住建设国家自贸港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南繁硅谷”建设,积极探索育种业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搭建国际种业交易平台,延伸种业产业链,同时通过政策引领及完善的配套服务吸引众多科技人才及高校科研团队前来入驻,为海南创建国家实验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海南就成为了众多科研人员青睐的繁育圣地。近年来,借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南繁硅谷”加速建设,南繁肩负起我国种子“芯片”的研究,可谓是南繁实力担当。其中,位于三亚的南繁科技城作为“南繁硅谷”的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深度服务南繁科研”的国家战略保障重任,还承载着“引领民族种业创新开放发展”与“带动区域产业和城市双升级”的重要使命。

  “南繁硅谷”的建设,让种业繁育由单纯育制种向种业全产业链转变,由分散科研向集群协同转变,由南繁事业向南繁事业与产业并举转变。南繁凭何实现以上蜕变,又如何真正担起国家种业安全的使命?

  日前,《小康》记者一行走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田间地头以及南繁科技城,亲身感受了南繁科研实力。

1629174840585607.jpg

海南省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小峰在三亚市吉阳区新村田洋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查看水稻长势。图 / 王际娣

  自贸港建设为“南繁硅谷”建设加分

  2018年4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自此,三亚市在旅游转型升级、招商引资引智、改善营商环境、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而“南繁硅谷”的建设是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区中的组成部分,也乘着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凡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种业的发展很快,南繁育种区内虽然气候条件好,但是整体配套设施亟待完善,导致数十年来,南繁科研人员如同“候鸟”般,只在冬春两季来到海南开展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带回内地,形成了“两头在外、中间在琼”的模式。

  随着南繁科技城大学城的建设推进,学校、医院、公寓等硬件跟上来了,自然破解了“候鸟”式科研人员“不断迁徙”的问题。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加强种业的繁育成果转化,同时加速建设国际种业交易中心,南繁硅谷的种子“芯片”将从这里走向世界。

  人才汇聚为种业繁育提供智力支撑

  7月12日,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周红波赴崖州湾科技城调研,强调要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一城一基地”(即南繁科技城、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为打好种业翻身仗、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三亚贡献。

  记者了解到,“一城一基地”是南繁种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总面积约4.02平方公里的南繁科技城,以南繁科技产业为核心,围绕动植物育种科技、国际种业交易、种质资源产权交易、种业知识产权交易、热带特色农科等方面,打造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国家南繁科研基地与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规划面积约0.5平方公里,将引入全球动物、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具备检验隔离、战略储备、产业应用、国际贸易交易等功能。

  海南省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小峰介绍,以前的科研人员到了这里比较艰苦,科研设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但是利用率非常低,如今科技城有了实验室,大大提升科研器械使用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科研团队间的交流,降低了同质化竞争。另外,科技城建成后,在医疗、教育、居住等基本生活配套方面条件好了很多,这对留住人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就人才引进方面,借着自贸港建设的红利,三亚市出台了《三亚市落实“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5年)》,实施《三亚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发挥候鸟型人才作用的意见》以及一系列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为南繁种业繁育提供了不少便利,再加上科技城内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创造的良好环境,双重筹码下,不少高校及科研队伍的科研人员已经扎根于此。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总经理吕玉平便是众多人才中的一位。他于2019年被海南省认定为高层次人才“杰出人才”。吕玉平说:“(崖州湾科技城)这边规划建设了人才公寓以及教育、医疗等基础生活设施,解决了很多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我们可以直接入住,省去了不少麻烦,对于我们科研人员来说是非常好的。”

  截至目前,南繁科技城已明确进驻实验室的国内顶尖科研团队54个、科研人员726人。其中,中科院、农科院、浙江大学、江汉大学、中国检科院等单位的科研团队已经进驻并启动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该地规划高标准育种用地约6000亩、生物育种专区3200亩、转化示范用地500亩、新品种测试用地520亩,共计约1.04万亩。

  日前,《小康》记者在南繁科技城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大楼一号楼内看到,“南繁硅谷”四个大字赫然眼前,进门左手边类似电梯井空间大小的玻璃罩内,无土无菌栽培的蔬菜长势喜人,再往里走便可以看到约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稻田,已经种下水稻,这些都是中科院的科研人员种下的。据中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不久后将迎来常驻此地的科研团队。

  要让人才在海南扎根,还是要以科研项目为支撑。南繁科技城多措并举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寻求科技及智力支撑。据介绍,该园区着眼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先后对接洽谈国立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双一流高校百余家。今年年初,中央编办正式批复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南繁育种研究中心”,成为在崖州湾设立的首个国家科研机构,园区还引入中种集团、中国农科院、中国热科院、德国科沃施、先正达等龙头企业和国字号科研院所。此外,中科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科研楼严格按照施工计划推进建设、装修工作,24小时不间断施工,全力保障2022年4月前投入使用。国家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建设项目正加快基础施工,全力推动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三亚总部建设,已完成一期科研基地项目立项,二期总部大楼25亩用地已落实。

  正所谓“科研促教学,教学带科研”,推进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尤为重要。记者了解到,南繁科技城已建成南繁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平台(一期)、分子检测平台以及中海大牵头的两个科研实验室,对研究生教学、实验提供更多支撑。同步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区域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线上部分已开放试运行。

  南繁科技城迎来多重政策利好,当地全方位加速布局,搭建科研平台。首先,该地围绕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建设,已累计到位科研设备1443台套,初步搭建了开放、共享、高效的公共技术平台。

  一方面,该地谋划一批能力保障设施项目,根据开展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和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需要,谋划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确权交换中心,目前正在开展可研报告编制工作,预计年内开工建设。另一方面,南繁科技城布局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实验室,引进国际领先且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MNP标记法分子检测技术(GB/T 38551-2020)团队,在崖州湾科技城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分子检测与种质健康实验室,为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育种材料和作物新品种分子检测服务,奠定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特区技术基础。目前,实验室设备安装基本完成,人员陆续到位,已启动内部试运行。

  该地探索开展种业知识产权特区建设,如今,正征求各方意见,进一步完善《崖州湾科技城种业知识产权特区实施方案》。另外,该地完善创新机制,探索开展种质资源引进业务,通过与各地具有种质资源引进需求的企业座谈,了解企业引种需求,对接农业、海关部门共同研商破解引种难题,目前正帮助企业对接德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和墨西哥玉米种质资源引进业务。

1629174954364797.jpg

正在加快建设的南繁科技城。图 / 王际娣 温演隆

  打破“种出”壁垒 延伸种业产业链

  就如何打破种出壁垒,延伸种业产业链的问题,用杨小锋的话来说,可以概括为“两桥”、“三中心”。所谓“两桥”即通过南繁,将海南与内地农业科研院校搭建链接“桥梁”,汇聚全国农业科技成果、人才为海南所用;通过区位,利用气候相似、南繁科技优势,以及海南自由贸易区(港)政策优势,积极搭建海南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热区国家的南繁成果转化“桥梁”。围绕“两座桥”,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发展南繁产业,将南繁打造成为海南未来产业,使其成为国家“南繁硅谷”。

  “三中心”即要深化出台种业开放政策,吸引国内外种业落户南科技城,建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南繁种业“走出去”、“引进来”,积极打造种业开放先行试验区、国家种业开放中心。同时搭建种业国际交易平台,延伸种业产业链;开展南繁农耕文化挖掘与保护,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并借助金融杠杆,孵化南繁实体,加快南繁成果在海南及周边国家转化,打造种业聚集中心。整合海南农业科技力量,组建专业化的南繁科技服务、创新、转化平台,筹建国家南繁研究院,促进南繁科技创新,推进南繁成果转化,争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及国家南繁实验室等平台落户南繁。

  杨小锋分析,海南的种业规模决定了南繁产业必须面向岛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我国种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的蛋糕做大做强做精,且面向国际市场。加速引进国外优质种子资源改良品种(即引进来),同时依托海南类似于东南亚、非洲、南美州的地理气候资源,选育出适宜(亚)热带的品种,将种子种苗销往国外(即走出去),探索“种进(农产)品出”、“种进种出”、“种出粮进”等种业全产业链的国际性合作,发展海南外向型农业经济。应试点开放对外提供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范围和目录,将进出口管理权限由审批制向备案制进行改革。允许将自亲本种子出口至境外,在境外建立专属的制种基地,生产的种子直接在国外推广应用或回流国内销售推广。支持海南自贸区自由港打造种业开放先行试验区,加快建设“一城一基地”建设。

  《小康》记者在隆平高科公司内的展示橱窗看到,改良基因后的抗虫害LP007玉米长得又高又壮实,玉米棒子也要比没有进行基因改良的大许多。而未被改良基因的玉米在被草地贪夜蛾(一种喜欢在玉米叶和玉米棒子上产卵的蛾)幼虫咬过后,玉米叶被吃得只剩杆,玉米粒也被驻空,外表被白色虫丝缠绕。隆平高科法规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被草地贪夜蛾咬过的玉米,很大可能是会绝收的。LP007玉米抗虫害试验的成功,对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都有重大意义。

  关于如何实现“种出”“粮进”,在南繁科技城已经有了标杆案例。2020年5月,华南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迎来了首单科研用作物种子进境业务。来自巴西的玉米种子“落地”三亚,经过约四个月的隔离试种,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了230千克巴西玉米种子,并成功将其进行改良。

  记者了解到,隆平高科在巴西设立子公司巴西隆平,他们将巴西隆平提供的巴西本地商业化品种进口到崖州,隆平高科将自己研发的生物育种“芯片”插入巴西品种里,再出口到巴西隆平,让他们在当地进行针对巴西害虫的抗虫实验,并最终申请批准在巴西商业化,这是“种出”的过程。待商业化后又把这些种子所生产的粮食进口回国内,最终完成“粮进”的过程。这样一来,既提升了我国生物育种技术,也保障了粮食安全。这是南繁科技城破解种业出口壁垒的一次成功实践。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8月中旬刊

 
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1-08-17


2021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21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21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21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