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1年08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本期策划
南繁硅谷崛起!基础:三亚优势得天独厚

★文 /王际娣 高睿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王际娣 高睿

  地处海南的“南繁硅谷”不仅具备优越的光热条件,还具备深厚的人才、产业基础。在这里,玉米植入防病虫害“密码”,耐盐碱水稻实现技术攻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日前,《小康》记者一行跟随海南省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小锋来到三亚市吉阳区新村田洋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小康》记者看到,一千多亩的种植基地被约3米宽的水泥道路一分为二。正值盛夏,部分水稻田内已经呈现黄绿相间的景象,昭示着又一个丰收季的到来。杨小锋介绍,在冬春季节,这一片田地主要用于瓜果种植研究,现在种植的水稻其主要功能是改善土壤,以便冬季到来的时候有更加优质的土壤繁育反季节瓜果。他介绍,反季节瓜果的种植已推广给当地的农户,他们种植的反季节瓜果销售到内地,增加了不少收入。这是三亚加速推进“南繁硅谷”建设给百姓带来的红利。

  自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提出要建设“南繁硅谷”以来,海南的种业繁育驶上快车道。那么,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独选海南建设“南繁硅谷”,除了其独特的热带气候外,是什么支撑起“南繁硅谷”的全面建设?

1629173458519339.jpg

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 图 / 王际娣 温演隆

  北纬18°以南 气候优势加速种业繁育

  在海南,北纬18°以南,不仅有沙滩、海浪、椰树林等热带风情,到了冬天更有在其它地方难得一见的冬季艳阳,形成了我国唯一一个拥有独特的热带气候,可以实现农作物的加代繁殖的育种区域。这一优势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被农业科研人员利用,每年冬春季节都吸引了无数农业科研“候鸟”,从全国各地飞到海南从事农业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种子鉴定和生产推广等活动。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凡介绍,三亚独特的热带气候,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在这里,可以让一个品种的育种周期缩短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在优渥的气候条件下,这里的种业繁育成果也非常突出。在我国,大约有80%以上的种子是经历过南繁洗礼。

  相比内地,海南热带气候因素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不仅可以开展农作物、林木花草、畜牧水产等产业的科研攻关,此处还呈现出热带作物资源优势,可开展热带特色作物科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团队对可可、胡椒等热带农作物进行研发及深加工,其研制出的胡椒香水及斑兰味巧克力等跨界产品,成为“网红”,大大提升了热带农作物的附加值。

  在国内,只有三亚拥有如此优越条件的育种基地。目前,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主要集中在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育种基地总面积达26.8万亩。杨小锋表示,海南南繁区的气候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其价值也因此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周边东南亚、南亚国家气候相似、农作物相似,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也相似。如水稻种植,东南亚、南亚面积达8770万公顷、人口20亿,我国2900万公顷、海南仅20万公顷,为南繁种业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

1629175494358290.jpg

隆平生物技术 ( 海南 ) 有限公司培育遗传转化的玉米。图 / 王际娣

  “海水稻”实现技术攻关 未来全国可推广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吃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解决好十几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培育的耐盐碱水稻实现技术攻关,未来可呈向全国推广之势,这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

  海南阳光炽烈,空气中夹杂着咸湿气息。耐盐碱水稻又称“海水稻”,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且单产可达300kg/667㎡以上的一类水稻品种。这种耐盐碱水稻比一般普通的水稻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具有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病虫等能力。记者了解到,我国有盐碱地约15亿亩,约占全球盐碱地面积的10%,其中近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的潜力。我国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使近1亿亩盐碱地能种上水稻,能每年增加养活7000万人口的粮食产量。

  耐盐碱水稻的培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对“海水稻”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与此同时,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博鳌论坛会议期间,针对袁隆平院士提出的“关于请求设立国家海水稻研发中心的报告”,指出“海水稻研究的想法好,如果能够把盐碱地通过土地本身的改造与品种抗盐碱结合起来,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这是件好事!这是小投入大收入!”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国内11家高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共建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于2021年正式获得国家科技部的建设批复。该中心以抢占国际盐碱地利用技术领先地位、拓展粮食生产空间、培育粮食生产新增长点为目标,以“聚焦种业、创新引领、改革牵引、开放协同”为建设原则,以打造国际一流的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平台、培养耐盐碱水稻全产业链国家高端创新人才队伍、攻克耐盐碱水稻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高效协同的管理运行机制、打造耐盐碱水稻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功能定位。

  三亚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盐碱地水稻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按照“1个总部、3个研究中心、4个区域分中心”布局,总部设在三亚,在湖南长沙设立种业研究中心;在海口设立生理调控研究中心;在青岛设立盐碱地改良研究中心;在全国典型盐碱地生态区设立华南、华东、西北、东北4个区域分中心,分别承担不同生态类型耐盐碱水稻生理调控、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等工作。同时,在全国五大盐碱地生态区域设立首批8个代表性试验站,主要进行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配套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组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对于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充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实现“科学到技术”,大幅度提升我国粮食生产潜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十分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耐盐碱水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地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攻坚可谓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据介绍,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筛选和培育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和水稻品种的工作,至今发掘或育成长白10号、盐丰47、津原85、盐稻10号、海稻86和海湘030等一系列具有较好耐盐碱能力的种质与常规品种。近年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现代育种手段,广东海洋大学培育出耐盐、抗倒伏、高产、优质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海红11和海红1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鉴定出南粳9108、盐稻12等14个在0.3%盐分浓度下表现较好的品种。海南大学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出“海湘”系列耐盐水稻,其中海湘30和海湘16已在江苏滨海滩涂示范应用。近年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与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了在灌溉水盐度为0.6%的条件下单产超过6000 kg/hm2的耐盐碱先锋品种,并在全国不同盐碱地生态区进行了试验示范。

  耐盐碱水稻未来将形成怎样的规模?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我国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有一定的积累,也培育出了一些生产上能使用的品种,未来需要充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与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适合不同盐碱地生态区种植的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水稻新品种,且具有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亿亩的产能,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并辐射东南亚和非洲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国家战略提供技术储备。

  玉米植入防虫“密码” 每颗种子都有“健康证”

  玉米是重要的饲用谷物和生物能源生产原料,也是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近年来,我国玉米主要依赖进口,玉米供给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在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几种正常玉米和遭受病虫害玉米的对照样品。该公司法规专员王霞说:“我们平时在市场上买的玉米是有虫眼的,看起来良好状态的玉米很多都是打过农药的,少许的农药残留会损害人体健康。我们现在这个防病虫害的玉米通过生物育种可以做到不打农药。”

  她拿着一根玉米向记者展示,经过生物育种的玉米的确颗粒饱满,在病虫的啃噬下完好无损,而她手上另一根未经过生物育种的玉米,难以抵抗病虫害,呈现出枯萎,上面有不少虫眼。这个实验就是把两组叶片放入土地里,让虫去啃噬它,从而得到对照的两组结果。王霞表示,植入防虫基因的玉米也会遭到一定的病虫啃噬,但是程度非常轻。当虫子把玉米吃到肚子里,这种玉米上的蛋白才起到作用,虫子会出现类似于胃穿孔的症状。这些虫子如果在玉米上产卵,只要产一个小小的卵块,就可能有一千只以上虫子,基本上会蔓延到一整片玉米地,都会被虫子啃噬光。病虫害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玉米绝收。

  记者发现,被草地贪夜蛾咬过的玉米出现创口,再被雨水冲淋,会导致整个玉米棒发霉,这种霉叫做黄曲素,人吃了会致癌。发霉的玉米经过冲洗是无法去除的,如果这种发霉的玉米用作鸡饲料或猪饲料,动物食用后再到人的餐桌上,这种黄曲素是一直残留,会危害人体健康。

1629175603995637.jpg隆平 007 抗虫玉米,植入抗虫基因的玉米植株强壮,基本不被虫咬。图 / 高睿

  科研人才汇聚南繁 科技产业集聚发展

  艰难困苦何所惧,身怀壮志育良种。六十余载花开花落,几代人春来秋往,“南繁硅谷”从昔日的荒凉之地,到今日的科研热土,一代代南繁人不舍昼夜,在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谱写种业篇章,积累丰厚的产业底蕴及奠定了人才基础,为三亚建设“南繁硅谷”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才是科技的载体,同时也是科技的发明创造者、运用者和传播者。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才就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特殊要素。海南在数十年的南繁科研工作中,每年有近万科研人员汇聚于此,为打造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海南,我们在田间地头偶遇的面色黢黑的“农民”或许是科研博士或专家,他们秉承袁隆平院士的钻研精神,将青春奉献给这片热土。杨小锋便是其中之一,2006年7月,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杨小锋选择来到三亚工作,并投身到农业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中。2020年5月,他入选海南省“南海系列”育才计划挑选的第二批名单。此外,他还带着一身本领主动请缨担任科技特派员,到三亚市那受村担任书记,他为那受村播下“科技种子”,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巧干,使那受村从“贫困村”一跃成为“明星村”。今年,杨小锋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陈凡亦深耕南繁20年,将自己的光和热都倾注在这片热土,今后他还将继续在此奋斗。和杨小锋、陈凡一样的科研人员还有很多。如今,已有包括数十名院士在内的8000多名科技人员活跃在南繁基地,为种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此外,南繁多年来打下的科研基础也成为这里打造“南繁硅谷”的有利抓手之一。为加速建设国家南繁基地和建成“南繁硅谷”,海南省正在规划建设南繁科技城。如今,南繁科技城已形成以南繁科研为基础,以种业科技为核心,以热带农科为特色产业,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发展。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8月中旬刊

 
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1-08-17


2021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21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21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21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