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1年06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从1921到2021致敬百年百人!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干

★文 /刘源隆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85781623075905_.pic_hd.jpg

  在孙家栋的境界里,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在孙家栋的荣誉里,“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了自己”。

  文|刘源隆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大学礼堂会见我国留苏学生时发表了这段著名讲话。

  “那一年,我28岁。”孙家栋就是坐在台下的留学生之一,也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他当时正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得以亲耳聆听了毛主席的这句名言。“我下定决心,国家需要我干什么事情,就去干。”92岁的孙家栋回忆起那个时刻仍然非常激动。

  航天事业的活字典和榜样

  1948年,19岁的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专业。他记得,1950年元宵节那天,学校突然通知学生:谁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请即刻报名,参加的必须赶上自哈尔滨开往北京的火车。来不及告诉家人,孙家栋就上了火车。那一年,他和另外29位同学被派往苏联学习。

  留学8年后,孙家栋带着“斯大林金质奖章”登上了归国的列车,回国后就被安排参与导弹研究。当时苏联给予了我国很大的帮助,提供图纸、资料和专家。然而好景不长,中苏关系突然变冷,仅一个晚上,苏联专家就带着资料全部撤走了。

  “我们看着做到半截的导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个事情也刺激了我们: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你不是把图纸资料都拿走了吗?好,我们自己想办法搞。中国人,你是压不倒的!”孙家栋说。

  1967年,孙家栋迎来事业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在没有资料、经验的情况下,研制“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卫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当时美苏已有多颗卫星上天,全球争夺的焦点也由陆地转向了太空。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时不我待,孙家栋全情投入到“东方红一号”研制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孙家栋回忆:“消息公布以后,我们坐车就往天安门广场跑,到那里时根本进不去,人山人海地都在庆祝。”1999年9月18日,孙家栋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荣誉等身。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出任工程总设计师。很多人不理解,孙家栋早已功成名就,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我是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我应当为国家、人民做理所应当的工作。”这朴实而又诚挚的回答正是出自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2007年,“嫦娥一号”迈向深空,中华民族终于圆了千年奔月的梦想。当卫星绕月成功的信号传回指挥中心,人们欢呼、拥抱、握手庆祝,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背过身,用手绢擦去眼角的泪水。

  “孙老总的贡献,除了众多工程贡献,灵魂是战略方面的领导作用。他几乎经历了航天事业的全部,从‘东方红一号’到现在,是我们航天事业的活字典和榜样。”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一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

  2009年春天,在孙家栋80岁生日时,钱学森专门致信给他:“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关注火星探测的每一步动向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原始基因,大大小小的航天器从动议之初都继承了这一点。“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最先进的武器是买不来的,军工核心技术、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孙家栋说。

  在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历程中,太多“第一”与孙家栋紧紧相连: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一号工程、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他是工程总师。而在我国发射的前100颗卫星当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超过三分之一。

  2019年9月,孙家栋荣获国家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这样的奖励,我感到非常激动和不安。从我个人来讲,几十年来在各级领导同志的支持下,共同为航天事业做了一些工作,但我自己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航天战士,只能说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已。”孙家栋说。

  当被问到“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

  “热爱!”孙家栋不假思索,“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

  在孙家栋的境界里,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在孙家栋的荣誉里,“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了自己”。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升空。几乎第一时间,叶培建收到孙家栋的短信:祝贺近火制动成功!

  “无论是‘嫦娥五号’完成取样、成功返回,还是‘天问一号’近火制动,每次任务完成以后,孙老总都一定会给我发个信息。”叶培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之前有重要任务,孙老总都会亲自到发射场,“这些年,他年纪大了,走不了太远的路,就给我发信息,让我替他转达祝贺”。

  “天问一号”的每一步动向,孙家栋都十分关注。他清楚地知道,“天问一号”的目标——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即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目标,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难度极高。在火星探测史上,全部40余次探测任务的成功率不到一半。但从艰难困苦中奋起的中国航天人,绝不会因畏惧挑战而止步不前。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指挥部发来贺电,贺电中写道:

  “在迎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取得成功,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你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卓越功勋!

  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一张白纸”的“东方红一号”,到满载尖端科技的“天问一号”,中国航天正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孙家栋永远记得年轻时在莫斯科被毛主席话语激励的时刻。在接受媒体采访中,他也时刻不忘勉励年轻人:“中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跟着党中央,大家共同努力,尽个人微薄之力,把我们国家的各项事业搞好,真正实现中国梦,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6月上旬刊

 
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1-06-09


2021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21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21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21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