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1年04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专栏
红楼人生:在独处里体会诗和远方

★文 /陈艳涛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对于诗人和作家而言,孤独是萌生灵感的良药。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一生里,没有体会过孤独的滋味,就永远不会真正成年。

  文|陈艳涛

  最近,我一个朋友的女儿被她的同学用水果刀割伤了,朋友夫妻俩万般心疼,杀到学校找到行凶者。双方父母正在谈判胶着中,朋友的女儿突然站起身来,伸出还包着纱布的胳膊,搂住了她的同学,“我还当你是朋友,你呢?”

  在双方家长目瞪口呆的见证下,两个小姑娘又和好如初了。朋友深知女儿渴望友情、很怕独处的个性,夫妻俩费尽心机为女儿制造高朋满座的机会,生日宴、节日party、闺蜜下午茶、新年歌会……每一次都是又搭钱、又出力地帮女儿请同学和朋友来。但效果却并不如意——“她的朋友都是流水一样地来去”。

  我问朋友,为什么不引导孩子学会独处的乐趣?友情很好,热闹也很好,都可以作为生活中的锦上添花,但若是苦苦渴盼着别人的陪伴,对自己、对他人都会是一种负担。就像作家周国平所说:“当一颗心在低劣的热闹中变得浑浊之后,它就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

  《红楼梦》里,林黛玉是喜欢安静独处的人,甚至“喜散不喜聚”。但她并非天生冷漠。她是孤女,幼年丧母,后来又丧父,跟着外祖母一家生活,很早就领略到了世事无常、亲人逝去的滋味。所以她认为:“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因而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表面看黛玉是对生命悲观,其实最终,她是转而寻找内心的平静,淡然地看待人生的聚散和悲喜,不因“聚与散”这种外在形式,而改变内心的喜与悲。

  黛玉有一种能把日子过成诗的能力,她的日常生活里,总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情调。她的住处是潇湘馆,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曾被贾母领着去园中各处游玩,在潇湘馆,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垒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

  第二十七回里可以看到黛玉对生活的各种细致安排:她叫紫鹃“把屋子收拾了,下一扇纱屉子,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卷起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她廊檐下的鹦鹉会像她一样“长叹一声”,念出葬花词“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吃毕药,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调逗莺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这且不在话下”。

  “诗人”林黛玉的日常,每个场景都在岁月静好里透出诗和远方。也许有人会说,那不过是因为黛玉是名门望族家的小姐,过着衣食无忧、富贵安稳的生活。但诗和远方,并非只生长于安稳祥和的生活里。李白就在人生的大起大落里写出了壮阔悠远的诗句,而杜甫更在战乱和流离的生活中提炼出了千古金句。

  对于诗人和作家而言,孤独感是萌生灵感的良药,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一生里,没有体会过孤独的滋味,就永远不会真正成年。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学会屏蔽没有营养的垃圾社交和虚假热闹,不被世俗所累,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能享受独处,才会活出真正的自由和从容。

  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学会善用独处的时光,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2.jpg

爱美丽也爱媒体。闲读红楼,注解人生。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4月下旬刊

 
编辑:子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1-04-27


2021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21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21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21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