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1年04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专栏
史有前例:从风光一时到衰微破败

★文 /东升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东升

  风光一时的大生纱厂在1922年首次出现亏损,此后逐渐陷入衰微破败的境地。年迈的张謇寄望银行团派来的年轻经理推行“厂务改革”,力挽狂澜,但他在生命的尽头已经看不到纱厂东山再起了。

  上回说到,大生纱厂开工后,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张謇盘算好了下一步棋——拓展实业,开办更多的工厂。

  当20世纪的曙光露出地平线,大生纱厂在南通一带已创办了22家工厂,皆以“大”或“生”为名,形成以纺织工业为母体的大生资本集团。

  洋纱盛行,不仅迫使江浙一带的手工业者大量失业,也断了贫苦农民的谋生之路。尽管很多人还不知工厂为何物,但生存的紧迫压力已促使他们纷纷走进招工的队列。

  纱厂初次招工就招了1000多名工人。雇用的工人、贫苦农民多不识字,更不懂纺织、机械学原理。纱厂在技术上完全受制于洋人。工厂专门请了洋人技师,还盖了一座两层高的专家楼。

  张謇深感“外洋之工作巧于华人,外洋之商本厚于我国”,不让管理人员和工人熟练掌握技术,瘸了一条腿的民族工业还如何图强?靠什么竞争外国资本?

  很快,纱厂附近矗立起一座气派的纺织学校,专门培养纺织技术人才,厂里的很多徒工也被纷纷送去学习,掌握纺织、染化工程方面的先进技术。还配套修建了一所西洋式图书馆。到新中国成立前的30多年里,这所学校先后走出了约1700名纺织人才。

  自从有了自己的纺织技师和熟练工人,纱厂蒸蒸日上。1921年,大生三厂建成,在安装和调试机器时,聘请的洋工程师只因其所住的洋楼没有完工,竟然傲慢地拂袖而去。重任落在了纺织学校师生们的肩膀上。经过几天几夜的苦干,机器装成后一次试车成功。这在当时洋人称霸的中国棉纺织界轰动一时。

  纱厂的余利被拿去拓展实业和兴办教育,工人工资便一直在低位徘徊。起初,由于很多工人家里还有少许田地,手头上多一点活路钱,生活有所改善,甚至可以买得起一些火柴、肥皂之类的日用品。但随着物价飞涨,棉田歉收,工人生计维艰,微薄的工资几乎成为他们养家糊口的唯一来源。

  1921年6月10日,恰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大生纱厂的工人首次自发举行有组织的罢工,要求加工资,纱厂很快以“每人每天增2分钱”平息了这次罢工。

  罢工风波过后,纱厂意识到“安定职工,以固厂基”,方能抵抗外国资本的渗透。

  为减少工人后顾之忧,后来,纱厂还创办了工人子弟小学,工人子弟可免费入学,新建了托儿所、医疗室、工人宿舍……

  细看大生纱厂招商集股时期发行的股票,上面明文规定:“本公司股东以本国人为限” “此项股票不得售于抵押于非中国人”。今天重读这些规定,一个世纪前民族工业抗争外国资本的良苦用心跃然纸上。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风云刚一散尽,洋纱即卷土重来。致力于急剧扩张的大生纱厂终因负债累累,难挡洋纱气势汹汹的包围。加上原来畅销东北的关庄布受到日货倾轧,自然灾害又形成花贵纱贱,纱厂在1922年首次出现亏损,虽然亏损额只有39万两,但负债总额已经高达709万两。3年后,不得不被债权银行团接管。

  风光一时的大生纱厂从此陷入衰微破败的境地。年迈的张謇寄望银行团派来的年轻经理李升伯推行“厂务改革”,力挽狂澜,但他在生命的尽头已经看不到纱厂东山再起了。1926年8月,张謇临终前发出悲叹:“吁嗟吴与越,动受四面牵。幸哉一隅地,假息得苟全。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

8.jpg

好读书,不求甚解;

喜说文,不激不随。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4月上旬刊

 
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1-04-06


2021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21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21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21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