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1年01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本期策划
展望大湾区2021!深圳:扬帆启航再立时代标杆

★文 /王际娣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王际娣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经济特区在40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完美诠释了改革开放与制度创新锻造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新格局。2021年,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更加凸显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的经济红利,科技创新力度更大,也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以及进一步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共荣共通,实现共赢。

  深圳市于1979年成立,1980年成为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被誉为“中国硅谷”。在过去的40年里,深圳以敢拼敢闯、务实创新的精神,将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2021年,站在第二个一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深圳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前行,加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创新局面。

111.jpg

数据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提供

  回顾深圳40年沧海桑田

  回顾深圳40年的发展历程,应该用“奇迹”两个字概括最为贴切。无论是“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还是GDP从1980年的2.7亿元,到2019年的26927.09亿元增长9969倍的深圳奇迹,都完美诠释了改革开放与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中国(深圳)经济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表示,从经济上看,深圳的40年可以用四个阶段概括,每10年一个阶段,由深圳特区40年关键指标对比图可见,无论是工业还是进出口总量,均在这个时间跨度内以万倍增加。

  曹钟雄分析,第一个阶段是开拓阶段:深圳凭借临近港澳的优势,利用外部力量,实现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变;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发展阶段:深圳本土的企业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立下根基,在产业链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第三个阶段是科技发展的阶段:这一个十年,深圳第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有话语权的企业开始崛起,并在激流勇进中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四个阶段则进入创新的十年,各行各业的技术工艺,一边吸收国外科技带来的启发,一边不断加强自主研发,取得了瞩目成就。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深圳在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在民生改善方面,深圳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2522.4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3倍;在科技创新方面,2019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0155.51亿元,其中包括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和高端制造等产业;生态环保方面,深圳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绿化覆盖面积达10.1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4%,城市污水处理率97.7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0827.32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222.jpg

  2021年,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更加凸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带来的经济红利,科技创新力度更大,也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以及进一步加强与大湾区其他的城市共荣共通,实现共赢。深圳市宣供图

  2020年深圳的高光时刻

  深圳在2020年是艰难而高光的一年。去年经历疫情洗礼,全国乃至世界经济一度停摆,经济经历一轮大幅度深蹲之后,深圳于去年7月底公布了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长0.1%的数据,这无疑是给全国经济复苏打下了一针强心剂。曹钟雄表示:“如此强劲的经济韧性,足以说明深圳产业链已经日渐完善、强大,具备一定的抵御风险和修复能力。”

  在社会发展上,深圳不断突破传统思维的依赖和束缚。深圳市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大湾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深圳市按照市场化原则,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智库等社会力量坚持“一国”之本、用“两制”之利,积极参与规则衔接创新,重点聚焦营商环境优化、科技创新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合作提出诉求和政策建议。鼓励社会力量投身改革、充当改革先锋,对制度创新、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等建言献策,努力攻坚一批战略性、引领型改革,为“双区”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也为今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康》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深圳市民。来自重庆的深圳环卫工人齐富良说,2020年,每一个节假日都有福利,感到很满足;在深圳一家台资企业干了5年的刘先生说,第一个五年规划没有落空,2020年疫情影响下仍然超额完成公司任务,这座活力的城市更让人充满希望;在深圳定居20年,如今已62岁高龄的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李昱成更是将2020年抗击疫情过程中,政府、社会各界的付出,以长达近120米的素描画卷展示出来,创造了“抗疫主题素描长卷”的世界之最。“这也是我2020年的得意之作,目前已经被深圳博物馆永久收藏。”李昱成表示,深圳20多年来填海、修路,从渔村到高楼万丈,无论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完善还是小区、市场的管理都很好,尤其是近两年打造了大范围的景观长廊,白天可见红花绿树相映衬,夜晚灯火辉煌更是耀眼,每一个改变都是百姓福祉,大大增强了幸福感。

  2021深圳将继续担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分别提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五个要素领域的改革方向。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周天勇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侯启缘均表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使命,应当敢为人先,在已经有的要素市场体系基础上,积极落实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机制体制改革,继续“杀出一条血路”,为全国提供新经验、新示范。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赋予了深圳核心引擎的区域经济关键支撑的使命。深圳应当找准区域经济的定位,充分发挥辐射、支撑和带动作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继续为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针对深圳2021年城市发展及如何保障实施的问题,深圳大湾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完善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将持续加大社会力量进入的八个领域搭建好社会力量献计献策的常态化沟通平台。

  另外,保障机制是确保今年计划稳步实施的关键。今年的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首先,应积极探索多元共建机制,引导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支持大湾区建设,鼓励企业、社会组织通过设立基础研究基金会等方式,参与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深圳市各个部门应当强化组织领导,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落实本各项政策安排,制定具体落实举措。其次,要加强督促检查和加强与各市场主体的沟通,与大湾区其他兄弟城市及相关组织建立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沟通协调机制。最后,应加强政策宣传和经费保障。其中要注重收集典型案例,走访先调研先进企业,通过鲜活的事例进行宣传形成宣传学习的浪潮,同时成立高规格智囊团,为“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33.jpg

  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聚焦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同时,继续健全和优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优化有利于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深圳市宣供图

  今年国内国外“双循环”仍是主旋律

  在全球性疫情的背景下,伴随着保护主义抬头和世界经济的低迷,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深圳作为先试先行示范区,2021年不仅要在经济内循环上发力,同时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实现更加紧密的国内外互相促进的双循环格局。曹钟雄分析,在国内国际疫情局势并不稳定的情况下,有两个大的方面表现较为明显。第一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的作用会更加突出;第二是科技创新的力度更大,以应对国际市场的倒逼和土地紧缺的问题。

  其中,在国内市场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深圳在外部科技力量无法持续供应的情况下,果断采取了国内资源的有效替代。这不仅让本土企业开拓了市场,同时,也不断加强了本土上下游企业的互助性,庞大的产业链很好地拉动内需,打通生产、分配、消费、就业和收入等环节的梗阻。

  深圳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承接欧美、香港、台湾的产业转移和外商、侨胞投资和产业转移,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深圳着力实现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转换,推动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曹钟雄表示,目前整个国际市场呈现全球贸易电商化,在过去的一年内里,我国跨境电商中深圳占比高达80%,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8808.2亿元,占出口总额的52.72%,给深圳的出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这批跨境电商也将服务于全国的企业。“数字化,是全球经济不确定下最大的确定性。”曹钟雄以业内流行的一句话概括了2021经济外循环的重要性。

  当前,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深圳在今年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聚焦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以数字化建设发展科技带动企业转型来解决土地短缺的问题,以人工智能一体化,解放双手。同时,继续健全和优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优化有利于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当《小康》记者问到,深圳接下来会从哪些方面做到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共融共通实现共赢的时候,曹钟雄表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应当建立以深圳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中枢,借助兄弟城市的企业制造业完善产链。其次是要摒弃城市独立发展对的陈旧思想,让各城市交通辐射更广、公共服务更系统,降低城市同质化竞争,形成共融共生的产业生态。

  然而,对于老百姓而言,最关心的还是民生方面的问题。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先试先行标杆城市,日前又开启了全方位、多维度、示范性的金融教育新格局,这是深圳市教育创新的一个生动案例。作为国内知名画家的李昱成,退休后于2001年定居深圳,深刻感受到深圳的包容性,及巨大的创造力。他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最为关注的无疑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孩子们在享受深圳优质教育的同时,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融合式教育开启家庭与学校的无缝衔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区思考去创新。

  未来蓝图跃然纸上

  2020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全会提出,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到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2030年,建成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2021年,深圳再启新征程,向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迈出坚实步伐。在“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道路上,杀出一条血路。

  编辑/麦婉华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1月中旬刊

 
编辑:赤子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1-01-15


2021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21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21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21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