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0年12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专栏
人与自然:自然与科技该如何结合

★文 /戴荣里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戴荣里

  人用自己的善,借助科技之力,逐渐使人和自然达到新状态下的和谐,才能让人类生活一代更比一代强。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乡村振兴中更加强调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如何让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得以智慧性的传承,需要充分考虑自然和科技的完美结合。

  大地上的村庄之美,既是农民祖祖辈辈繁衍生存的发展成果,也为城市人休养生息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后花园。把握大地的自然生态美感的延续,是农民日常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城市人对休闲家园的期待渴望。

  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多功能性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这种缓慢,诞生了自然界让人讴歌不已的美丽田园。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机械化用于荒地开垦,大面积的种植和大规模的养殖成为可能,科技工具促进了农业多功能性的日渐丰富。机械带来了效率的提高,建筑更多地占有了土地,填海造田成为相对容易的事,不少自然之美随之消失,许多动植物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而灭绝。科技工具的利用也让村庄与村庄之间同质化发展,东西南北地区风景的差异性变得越来越小。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世界一体性的概念成为网络传递中最丰富的内容。前几年一到冬天,周边地区不注意风沙治理,就会导致北京风沙弥漫。后来在这些周边乡村,政府有意识引导当地农户种植防治风沙的树木,使得北京冬天的风沙天气大大减少。由此可以想到,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和美感的同时,要杜绝杀鸡取卵的方式,给自然以更多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对于自然和人类本身来说,都善莫大焉。

  科技带来了自然改观的无限可能性,其作为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创新力量,为人类改变自然提供越来越强大的工具,但自然却是人类生存永远的依靠。离开了土地,人们日常吃穿住行将成为奢谈。科技再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界的一切基础。几千年农耕文明形成的生存智慧,不能用科技力量遮蔽其光辉,例如生态湿地对水的“消化”作用,例如梯田文化、稻米文化,贯穿了人类适应自然的科学生存理想。

  想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离不开人类对科技改变世界的深入了解和利用。自然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才有智慧农业的产生。而农业的生态功能、旅游功能、观光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康养功能等功能的开发,需要科技力量的大量投入,更需要人类对自然的充分尊重。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和自然的点滴结合。在河海密布的地区,湿地种植对改变当地空气质量、保证空气温润十分重要;而占用湿地建造大面积厂房和填海造田则会让当地环境发生相反的变化。科技既能大量开荒造田影响自然,也能通过退耕还林给人类带来更多怡人环境。最近几年,西北地区通过土壤改良和科学工具,让黄土上出现片片绿洲。期待科技能让更大片的沙漠地区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这将是人类对自然最大的贡献!

  人用自己的善,借助科技之力,逐渐使人和自然达到新状态下的和谐,带来农业多功能性的完善,才能让人类生活一代更比一代强。

555.jpg

  偏向于城市建筑的作家,动情于哲学思考的工程师。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12月下旬刊

 
编辑:九久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0-12-26


2020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