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0年12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本刊专题】国人年度感受:坚守

★文 /鄂璠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鄂璠

  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照进现实,看看三位“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的故事,就不难理解“2020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排行榜了。

  累—变—希望—温暖—忙—难—学习强国,燃!

  这是从2013年至2019年,中国人的年度感受。

  2020年,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它来临之前,人们早就将对它的美好期待体现在一系列包含里程碑含义的“定义”当中: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十四五”规划谋划的关键之年。

  遥想着,盼望着,期待着,这一年终于来了!

  但谁也没有想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追梦“小康”的路上砥砺前行的中国人,又会有着怎样的年度感受呢?

111.jpg

  小康榜 2013~2020 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

  白天做牧民,晚上当明星,坚守出奇迹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

  这是《文成公主》实景剧中的一句歌词,马新明很喜欢它。而这部演出的打造之地拉萨,也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马新明与拉萨的缘分,还要追溯到2010年。那年,他37岁,是北京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基层工作处处长,有北大新闻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中国社科院法学博士学位,在北京工作得心应手、舒心坦然,但他却偏偏主动选择了援藏。

  打造实景版《文成公主》时,马新明刚好到了援藏3年届满的时候。那段时间,他的痛风很严重,膝盖如同大碗口般粗肿、红胀而光亮,妻子曾流着眼泪劝他回北京。可他却说放不下一摊子事。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坚守,又干了一届。

  过去的7年中,《文成公主》这部剧成为西藏文旅产业扶贫的典范,每年为群众增加收入5000余万元。剧中800余名演职人员,95%以上为当地藏族群众。很多群众白天是农牧民,晚上是演职人员,连各家各户的牦牛、马、羊、藏獒,都成了舞台上的“明星”。

  2015年12月,在中国全面小康论坛组委会主办、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协办的“第十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马新明获得“2015年度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奖。2017年7月,马新明调任北京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至今,他仍坚守在扶贫事业的第一线。

  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作为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的国家,中国之所以能够交出亮眼成绩单,离不开无数像马新明一样的人“有爱就是天堂”般的坚守。

  “坚守”,成为了这一年无数国人的“集体感受”。

  近日,《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20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之“国人年度感受调查”(以下简称“2020国人年度感受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提及的高频词汇有30多个,其中,“坚守”一词位列第一。接受深度采访的受访者,在提及“坚守”的感受时,普遍会讲述的是这些年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中国故事,“80后”“90后”受访者讲述更多的是他们在今年看到或听到的抗疫医生或志愿者等群体坚守岗位的故事,还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直到今年才深刻体会到“坚守”一词的含义。

222.jpg

小康榜 2020 国人心中的十大生活色彩

  九旬女先生白发变黑,

  逆境中如何把磨砺“轻而化之”?

  在“2020国人年度感受调查”启动时,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已开启全球公映。这部片子的主角是一位年近百岁的女性,在96年的岁月中,她面临生活的困惑与不幸,却秉持着一种平静、淡定与从容的处世态度。她,就是“2019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烧余,藐姑初识真仙子。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这是叶嘉莹写的一首词,就挂在南开大学为她修建的迦陵学舍的一面墙上。这是她对自己波澜起伏一生的悠然回顾。

  青年丧母、漂泊异乡、中年失女、晚年回国,叶嘉莹的一生命运多舛,非常“磨”人,但在《掬水月在手》导演陈传兴看来,叶嘉莹身上有一种“弱德之美”——“她是一个弱女子,但比许多男人都要坚韧,既能扛起个体的坎坷命运,也能扛起大时代里中国诗词的命运。”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磨难中成就生命的光辉,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逆境中还将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轻而化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的叶嘉莹却做到了。

  无数人在观影时,都被电影尾声部分的一个细节打动了:2002年,诗人席慕蓉带着叶嘉莹回到叶赫水寻找蒙古先祖原乡。叶赫那拉部族从前的居地,如今已是一大片玉米田。伫立在高大茂密的枝干之间,叶嘉莹静静地站着看了一会儿,忽然侧过身来说,这不就是那首诗吗?她随即吟诵起《诗经·黍离》。此时此刻,年近八旬的她并无老态,只有一个普通寻根人对飘零人生要找到物理栖息地的深情寄望。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2020年,96岁的叶嘉莹在9月10日那天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当日,《掬水月在手》天津教师节特别放映活动在南开大学举行,叶嘉莹迫不及待地和现场嘉宾分享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趣事——“白发变黑了”。

  原来,在拍摄《掬水月在手》的时候,叶嘉莹不小心跌破了后脑,她坚持使用中药喷剂疗伤,结果,不仅治好了后脑外伤,更神奇地使她的白发变黑了!叶嘉莹开玩笑称,和拍摄时相比,自己已经换了一个人。

  叶嘉莹饱满的精神状态也让很多在场的年轻嘉宾自叹弗如。身体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钱,而叶嘉莹在经历了人生中的种种磨砺之后,仍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她对诗歌传承的坚守。在自传《红蕖留梦》结束的话中,她写道:我的生活并不顺利,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333.jpg

后浪 抗疫斗争的重压之下,中国的年轻一代勇敢地站了出来。图片/tuchong

  磨,感恩,健康第一

  在坚守中积蓄力量,战胜磨砺,保持健康,是叶嘉莹的智慧,也是中国人在今年这场抗疫战中展现出来的“集体智慧”。

  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中国迅速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坚守在抗疫一线,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很多人在万家团圆的除夕踏上征程。在抗疫斗争中始终坚守的还有疾控工作人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科技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应急救援人员、新闻工作者、企事业单位职工、工程建设者、下沉干部、志愿者,等等。汇聚了如此强大的“坚守之力”的中国,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疫情期间,许多社区实施了封闭式管理,老百姓积极配合社区工作,安心宅在家里,不给自己所在的城市“添乱”。无数老百姓把“健康第一”落实到行动上,“发明”了不少居家健身的新方式。中国还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国际援助、疫苗使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主张,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磨、健康第一,都入选了“2020国人年度感受调查”之“2020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排行榜,它们紧随“坚守”之后,“健康第一”排名第二,“磨”位列第三。

  抗疫斗争的重压之下,中国的年轻一代勇敢地站了出来。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他们有一句话感动了中国: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

  将“感谢”两个字说出口很容易,但能够在磨砺之下、压力面前,用实际行动去表达感恩,则并不容易。今年,中国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做到了。更年长一些的父辈早就为“后浪”们做出了榜样。

  时光回溯到1991年,马新明作为丽江市高考状元,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学系行政管理学专业,第一次看到火车,第一次离开故乡,也成了第一个通过读书走出当地大山的彝族青年。至今谈及37岁那年自己做出的援藏选择,他都说:“我永远不能忘了父老乡亲,不能忘了帮助过我的人,不能忘了还有那么多贫困群众。我能做的就是把感恩和感激的心化为实际行动,投入脱贫攻坚的事业中去,用尽一生报恩情。”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无论是9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还是在9月10日当天以《掬水月在手》的放映来表达对叶嘉莹坚守初心的感谢,都让中国人感受到了感恩之美。

  在“2020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排行榜上,“感恩”一词位列第五;与“磨”息息相关的“压力大”一词排名第四。

444.jpg

小调查 2020 年以来,您觉得用哪种滋味来形 容您的感受最为贴切?

  “要冲鸭”——当大导演面对累与难

  “2020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排行榜显示,累、难、通透、要冲鸭、奋进,这5个词,亦是这一年中国人的普遍感受,在榜单上,它们分列第六至十位。

  《小康》杂志社联合相关专业机构,自2013年开始推出“国人年度感受调查”,查看过去7年的“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排行榜,不难发现,“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高频感受,在“2013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排行榜上位居第一,在“2014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排行榜上位居第四,在“2017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排行榜上位居第十,在“2019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排行榜上位居第三。

  “难”字也不是中国人的“新体验”,在“2018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排行榜上位居第一。

  “通透”一词在去年首次上榜,排名第十,今年则又前进了两个位次。

  “奋进”一词也是在“2019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排行榜上首次亮相,排名第二,今年再次登榜。

  “要冲鸭”则和今年排在第一的“坚守”,排在第二的“健康第一”,排在第三的“磨”,排在第五的“感恩”一样,首次登上“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排行榜。

  今年排在第四位的“压力大”是第三次登榜,这个词在“2017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排行榜上位居第四,在“2018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排行榜上位居第六。

  面对累与难,我们应该怎么办?“201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著名导演高希希的故事,或许能给人们以启示。

  今年6月26日,由高希希执导的电视剧《乡村第一书记》在河南杀青。这是今年扶贫攻坚项目中很重要的一部作品,疫情却让整个拍摄期足足推迟了1个月。2月份,高希希才带领剧组来到河南开始拍摄。尽管在这期间经历了“磨”,在此之后又要面对“累”与“难”,但高希希的心态却挺好,“我们正好把细节做得更扎实,这段日子也让前期制作获得了精耕细作的时间,能潜下心来反复打磨剧本。”

  电视剧从2月底拍到6月,高希希一直住在村里的香严寺。物质条件艰苦,他却乐在其中:“这里空气极好。大家每天吃盒饭,我也吃,挺好。”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常常指挥千军万马,拿出所有积蓄孤注一掷去拍《三国》的大导演。他的创作历程与他的个人生命相互印证,像极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定要把那块巨石推上去,无论前路艰险,亦或困难重重。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高希希最喜欢的作家,他的名言“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对高希希影响至今。当初拍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剧组在荒原上,面对困难,疲惫的高希希随手翻到这句话,心灵被呼唤,重新焕发能量。这样的状态像极了“2020国人年度感受十大关键词”的排序——因通透而生发“要冲鸭”的干劲,继而保持“奋进”。

  延续往年惯例,“2020国人年度感受调查”还对国人年度色彩和年度滋味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受访者选择用“五颜六色”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除了感受到色彩斑斓外,选择用“白”和“蓝”这两种色彩来形容自己生活状态的人也非常多。在描述这一年自己感受到的滋味时,大家普遍选用了“辣”字,其次是“苦”,再次是“酸”。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诗经》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数千年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这同样是一种“坚守”。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照进现实,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坚守喝彩。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12月上旬刊

 
编辑:九久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0-12-06


2020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20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20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20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