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0年10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文化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演绎弱德之美

★文 /马春靓

  无论怎样都很美

  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提到,“每一个事物、每一个存在都应当看到自己的同一性被差异所吞没,因为每一个事物、每一个存在都只是诸差异之间的一个差异”。差异是在对历史的循坏与重复中产生,但重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重复的过程中生成差异。差异消解了统一性与相似性,打破了传统的定见,创生新的可能性。《掬水月在手》的主人公作为一名知识女性,她的人生在时间的车轮中跌宕起伏,但是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女性,就向命运低头,或者因为是女性就重复前人的人生,而是在不断的创作中寻找更好的自己。在电影的一开始,导演使用了仰拍平推拍摄壁画的人物和文字,表达了一位教师、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其中涵盖了主人公专注于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态度与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决心和艰辛的历程。同时,镜头如流水般缓慢移动、一个水波纹缓缓地展开的画面和镜头的留白,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的女人如何用诗歌书写不凡的人生故事。《掬水月在手》没有像传统的纪录片一样,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记录事件的发生,而是采用了写意的拍摄手法,将导演对主人公的敬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用浪漫的镜头将其记录。尽管影片的内容大多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与孤独,但通过镜头,我们可以感受到影片的画面宛如一张中国的山水画,形式与内容相互衬托,时间与空间相互交错,留白的镜头给观众无限的想象,从而将一种悲凉的美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搜狗截图20年10月21日1411_11.png

  表达 《掬水月在手》采用写意的拍摄手法,将导演对主人公的敬仰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用浪漫的镜头记录与呈现。

  与此同时,纪录片通过这些镜头和场景的拍摄,创造了一个在悲凉中寻找动力、用诗歌释放内心情感和改变人生命运的知识女性形象。影片中出现大量的主人公创作的诗句,其中不仅凝聚了她的个人情感,也将人类共同存在的情感,或者说,将历史变革给人类带来的情感凝结在这些诗句当中,其中凝聚了集体的记忆与个人的情动。这种情动是内心深处原发的激情与冲动,就是德勒兹所提到的“差异的生成”的原动力。首先,差异的生成体现在剧中的主人公没有被女性这个概念所限制,尽管从整体上来看,她的人生和其他的女人一样,结婚、生子、工作。但当她面临家庭变故时,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责备与埋怨,而是选择默默地接受与面对。她的人生态度打破了传统对女性的定见,没有高昂的口号与标语,没有喧嚣的关注和掌声,更没有优越的环境与空间,她只是隐忍着内心的痛苦,在平静中寻找可能,成就了不一样的自己。影片中主人公平静地面对人生的遭遇,不气馁、不抱怨,从容地面对世界。其次,因情动而原发的创造力体现在主人公创作的诗歌和对诗歌的研究成为德勒兹所提到的“情动”的种子,将内心的真实的情感转化为一首首美妙的诗篇,播撒在诗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滋养出一片肥沃的土地,不仅记录了历史与时代,也为读者的生活带来了无限想象。而今年已96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坚守在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上,她的事迹创生了中国女性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人生意义上的新境界。

  当乘风破浪遇见弱德之美,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在大众媒体异常火爆与迭代更新的今天,能在影院中看到以如此清澈与平静的画面来记录一个时代人物的纪录片,实在难得。影视剧作品对女性不同角度的描写,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女性的包容,也彰显了女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与向往。女人既可以选择乘风破浪,也可以追求弱德之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从容淡定为文本立意,写意的拍摄手段、简约的记录方式仿佛夏日里的一杯绿茶,需要细细品位,其中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隐喻耐人回味与反思。与此同时,影片也警醒我们,在多种美并存的今天,女性应该抛弃对传统女性的定义和偏见,尝试拥有更多的选择性。无论是乘风破浪,还是弱德强韧,我相信:总有一款适合你。(作者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师)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10月下旬刊

 
编辑:秦艳飞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0-10-23


2020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4月(《小康》下旬刊)